探究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对策的教研案例
(2010-07-09 09:31:43)
标签:
杂谈 |
探究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对策的教研案例(之二)
阶段五:统一做法,落实对策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了研究体现策略的有效性,要求三年级数学教师按照提出的策略要求,改变教学方式,把“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此,我们统一了如下几点做法:
1、第九周三年级统一开展一次班际的口算与笔算“大比拼”活动。三年级备课组长负责出题(687+287、645+788、932-569、811-534、568÷3、
687÷8、711÷4、846÷5、62×12、34×23、720÷6×5、482-19×11共12道计算题),科组长指派一名数学老师现场组织,赛前向全体学生讲清本次活动的目的,按学生的意愿选择做的方式分为口算组和笔算组比赛,时间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同桌交换试卷,集体改分,科任老师利用计算器现场统计口算组与笔算组所做的题数及错误率。赛后,要求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看法或其收获,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数目变大时,笔算的准确率要比口算的准得多,而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以此,改变学生对草算的看法,使学生养成自觉草算的习惯。如,三(8)班的口算组做题总数为224题,计算错误的93题,计算错误率为41.52%;而笔算组做题总数为292题,计算错误的34题,计算错误率为11.64%。当学生看到老师整理出来的数据时,笔算组的学生笑了,口算组的学生呆了。一个口算组的学生忍不住站起来说:“老师,我以后不会嫌笔算麻烦了。”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是呀,用口算错的太惨!”“还不只错得惨,我的头算的快晕了。”不知道哪个学生悄悄说了这句话,其他学生“轰”的笑了起来。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深有感触的说:“老师,我到今天才明白为什么你平时总是教育我们当数目变大时要用笔算,不要随意口算的原因了,以后,我会坚持用笔算的。”这时,全班学生都用力地点头表示同意。三(8)班的数学老师事后对我说:“这个活动太好了,现在不用我强调,我班学生都会主动地草算,计算准确率大大提高。”
2、统一计算的书写格式。特别是脱式计算的做题要求,要求学生做脱式计算时,脱式的计算要工整地写在数学本的左边,数学本的右边则要求学生把相关的草算写上。以便于教师检查的。现附上脱式计算的格式。如右图:
3、针对练习、作业中计算准确率设立班的奖励制度。每次练习、作业、试卷中只要计算全对的奖励一朵红花,科代表负责监督、统计。根据所得红花的朵数,每周评选出5名“神算子”,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表扬。现附上三(8)班的计算积分登记表。如下图:
4、利用中午十五分钟的午写时间,坚持对学生进行书写、计算的长期训练。做到写前有要求:(1)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三对照。(2)计算要准确。计算教学中宁愿计算的速度慢一些,也要保证计算正确。写时教师要有检查,写后教师要有展示(书写整洁、规范,计算全对的;书写随意,潦草导致计算失误多的)。从中让学生认识到书写工整、规范,计算的正确率也会相应提高。
5、每次试卷的有关计算内容(笔算题除外),都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草算,并把相应的题号写上,以便于学生自检,教师检查。上交试卷时,草稿纸写上自己的姓名也要同时上交。教师改分时,如发现其做题的方法对了,但计算出错时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草算并把其圈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检查、反省其计算错误的原因。评卷前,老师要求学生统计计算所失分数,加在原分数的旁边,并算出如果计算正确,自己应得的分数。如原分数为86分,计算失分为9分,自己“应得”分数是86+9=95分。教师要抓住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从而突出计算准确的重要性。课后,要求学生针对试卷原分数,计分失分和“应得”分数在写一份简单的试卷分析,再次加深其对计算正确重要性的体会。
经过差不多二个月的实践,三年级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在15周对上次访谈的40名学生的计算检测中出现的计算错误作了统计,如下表:
错误总次数:40 |
||||
直接口算 造成的错误 |
草算混乱 造成的错误 |
抄写 造成的错误 |
计算方法 造成的错误 |
根 本 不 会 |
10 |
15 |
8 |
6 |
1 |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错误总次数大大的减少,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错误也明显的下降。
【活动反思及建议】
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提出策略→实践反思等一系列教研活动,教师们学会站在教育者角度,运用教育机智,将学生的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放大化,从中找出导致计算失误的原因。在互动交流的平台上,每位教师都能够畅所欲言,出谋献策,把自己的看法,做法、点子毫无保留的拿出来分享、讨论,共商对策,使三年级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得以提高。同时,我们欣喜看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被激活了,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其中某些做法对学生来可能有点强迫性,如:脱式计算的格式要求。刚开起实施时,三年级的老师都反映部分学生不愿意,认为格式不好看,浪费纸。但随着计算准确率的提高,学生慢慢接受这一做法。另外,在分组对同一组算式进行口算与笔算的竞赛活动这一环节的计算题一定要出好,力争学生草算所用的时间与口算的时间是等同的,甚至比口算快,才能达到竞赛的目的,反之会造成反效果。因此,竞赛题目出好后,最好找两个优生分别用口算、笔算比赛一下,根据比赛所用的时间及时调整试题的难度。我们认为要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不是单单几个星期就能养成,这需要老师们提高认识,长抓不懈,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计算的准确率才能得以提高。
总的来说,这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其中有两点我个人认为很很值得推广:1、教研活动主题鲜明。本次研究问题的生成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疑惑,研究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教师能紧紧围绕“探究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对策”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对教师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统的洗礼,比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研讨,效果好得多。2、捕捉问题,深入研究。这次教研,能捕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研讨对策。做到活动前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中有热烈的讨论,并能得有效的对策、做法,活动后有调查。用数字说话,从具体事实分析,这样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入参与,老师们研究意识大大增强。一位年轻教师对我说:我开始习惯地带着研究的眼光来发现和思考平常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一堂课不满意时,我的内心感受到的不再是失望的沮丧和无限的焦急。我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的根源在哪里?该怎样去解决它?……
教师在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假如把这些问题拿出来研究,对改进我们的教学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教师往往问题意识不强,很多类似的问题,就让它白白地溜走了。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关注自身的教学实际, 关注身边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捕捉下来进行研究,这种植根于教学实际的问题研究, 帮助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进行“研”至少可以使“教”有追求、有侧重,也可以使工作留痕迹、可反思。 这些能使“教”的过程给教师留下更多思考与启示,促进教学相长,促进教学有效。“教研”结合,无疑能增强了“研”的成份,也带动提升了“教”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