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的面试[转]

(2008-12-12 20:47:30)
标签:

杂谈

感悟随笔

新思维

分类: 智慧行囊

特别的面试

       刘炳龙在一家公司当总经理助理。他经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管理建议,但一直得不到总经理的重视,他感到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干脆辞职了,却应聘另一家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凭着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刘炳龙一路过关斩将,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与另外两个人,一起进入最后一轮测试。

    最后一轮测试,是由总经理亲自把关的面试。面试前,3个人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八点,各人带一份A4纸打印的10个面码,的个人简历。开始应聘时就递了简历,不知道总经理为什么又要看简历?刘炳龙有些纳闷,不过,他还是作了精心的准备。

    刘炳龙是最后一个接受总经理面试的人。他走进总经理办公室,交上简历,总经理也不和他说话,只是翻开简历,很认真地看起来。过了很长时间,总经理把简历往桌上一扔,对刘炳龙说:“你的简历,比前两个人做得好,可惜你还是有一外小小的错误,这个页码应该是9,但你写的是8。我是个重视细节的人,我要从你们的简历中,看出谁的简历做得最规范,纰漏最少,就录用谁。

    刘炳龙从怀里又掏出一份简历,递给总经理,平静地说:“你把这一份简历与刚才那一份对照一下,看还有没有纰漏?”总经理拿起简历,很快发现两份简历几乎完全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后递上来的简历把刚才那个惟一的纰漏订正了。

   “既然你知道这份简历更完美,为什么一开始不交上来?总经理大惑不解地问。“到你们这里应聘之前,我在另一家公司做总经理助理,薪水很不错,比你们开的高。为什么要辞职呢?因为我的建议得不到重视,我的管理思路得不到实现。我希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实现我的价值。与你一样,我也是个重细节的人,简历先交上一份,如果你没发现那外纰漏,我会让你找出来,看你俩要用多长时间………”

    总经理打断刘炳龙的话说:“我明白了,你带两份简历的目的,其实是为面试我。”“可以这么说吧。”刘炳龙笑着伸出一只手,“我想我们彼此都应该很满意。”

世界经理人文摘[digest.icxo.com]消息: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应该跳槽多少次才适合?某学者认为在一个人30-35年的职业生涯里,最好换工作或岗位7-8次。(见9月29日《南方都市报》)
  不知道说这话的学者是否是换了7-8次工作之后才成为学者,如果是他真实的人生经验,应该感谢他对后生的关爱,如果只是他理论上的想当然,我想类似的话在公共场合还是要慎言。
  在中国,人活七十古来稀,去掉童年、青少年、老年这三个人生阶段,剩下的也只是三十多年的人生光阴。这三十多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关系着一个人晚年的幸福,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试问频繁跳槽,生活动荡,有何幸福而言?又凭什么能给人生带来幸福的保障?在现代中国,一个人除非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会对找工作发愁。如果不是专家,过了三十五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很难了。在很多招工的栏目中,我们可以醒目的看到:年龄限三十五岁以下。
  试想,一个人在三十五之前频繁的跳槽,他又如何能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因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后,频繁跳槽,弊大于利。稳定才能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也很重要。在中国,每个行业都能挣钱都能成功,但能挣钱能成功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专家。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全心全意从基层做起,积累行业经业和人生经验,努力尽快把自己打造成业内专家才是正途。
  一个人跳槽总是因为有一些不如意,如工资低,发展空间狭小等等,换工作的目的也是期望这些状况能有所改善。如果一个人是企业核心人才,不能被别人所替代,不用自己说,老板也会对你的个人境遇给予重视,因为谁都知道现代企业竞争剧烈,胜出的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如果一个人只是企业员工中的极普通的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替代,又有什么资格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呢?爱干不干,替代你的人一大把,想走你就走呗,期望企业盛意挽留,无异于期望拿出镜中花捞出水中月,没有丝毫的可能。
  跳水明星田亮就是很好的佐证。拿过世界跳水冠军的田亮,当年曾风光无限,但他的实力并不能成为他傲视国家队的资本。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着大量可以替代的同样有实力的选手,只要有机会蹬上奥运赛场,都能由无名之辈一举成名。因此田亮离开国家队,除了听到民间的一些嘘嘘声,官方的反应很平淡。然而,如果田亮是百年难遇的跳水人才,他的身后没有可以替代的人,国家队又岂能让他轻易的离队?田亮的经历表明,一个人在跳槽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随随便便就跳槽不是一种理智行为。作为一个有实力在2008奥运拿冠的运动员来说,还有什么比不能参赛更痛心更遗憾?
  因此,在今天,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要思考的恐怕不是要跳多少次槽合适,而是自己这一生决定从事什么行业?如何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想着频繁跳槽,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