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范”男人的死亡【转】
(2008-11-08 00:07:19)
标签:
感悟随笔新思维杂谈文化 |
分类: 百家争鸣 |
一个“典范”男人的死亡
方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参与这项问卷调查的,几乎全部是具有大专至硕士学历的知识界人士。知识人士尚且如此,非知识分子阶层的答案便更容易想象了。
女权主义者也许会说,自从父系制代替了母系制,妇女的地位便如此悲惨,以至于她们至今为止远未取得于男子相同的地位。
自认为是男权主义者的我却想说,自从狩猎生涯将人类进化的重担加到男人肩上,男人便永远丧失了他们作为自由人的快乐,开始了艰难的灵魂苦旅。
从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第一天起,我们便开始接受种种男性文化的薰陶。我们被告知,男人是强者,事业上应该卓有成就,生活中应该温存体贴,各种重担面前要勇于承担,各种磨难与委屈面前要默默忍受。男人应该刚强、坚毅、勇敢、成功,却没有人想到,种种关于“男子汉”的定势已将男人置于性别文化的重扼之下,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被忽视了,一律放到历史的模子里校正。
男人成为文化的产品,便也成为文化的牺牲。男人不再被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能哭能笑也能得病的肉体凡胎,我们的文化在努力把男人视为特殊材料制成的。男人活的,太累了!而男人生活中最不幸之处在于:甚至包括许多男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活得太累,他们害怕被占主流地位的性别文化抛弃。
于是,有了太多男人的悲剧。一位答问卷的读者告诉我,他遇到的一个男人,在男性文化的压力下最后精神失常了。
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忠实地履行着好丈夫、好女婿、好同事、好邻居的使命,当人人都对他扮演的这一角色交口称赞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剧本指导下的演员了,生命个体的价值已然被淹灭掉。“嫁”到女家,以及居住环境的特殊性加剧了压抑,而长期的压抑,使我们的主人公生活在一种非我的状态下。如果他不这样“典范”,如果他经常有一些小小的自我“放纵”,一些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叛”,便不会有最后这种极端的解决方式。
生命的韧性是有限的,绷得越紧,反弹时的力度也越大。
我们到了呼唤男性解放的时候了!男人可以不如女人,男人可以无事业心,男人可以爱织毛活儿爱逛商场,男人可以好做白日梦而无所事事,男人可以喝酒也可以不喝酒,可以抽烟也可以不抽烟,可以刚毅也可以脆弱,可以勇敢也可以懦弱,可以是个符合主流文化的男人,也可以自行归入弱势人群和边缘人物。最重要的是,男人,包括女人,都应该活得随心所欲,活得尽情尽性,活出自己的意愿与希冀,一句话:活得更接近一个生物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文化的符号!
还人以人的自然面目,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