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经过将近一周的休整我的高原感冒总算是接近尾声了,只是咳嗽还偶尔提醒我空调别开的太久。从上周五回来除了出去买些吃的,基本上没走出家门半步,这种感觉其实是我在丽江最想得到的。但基于我在前几篇文字当中所写的原因,在丽江我感到的只有疲惫和嘈杂。反而是在距离丽江以北5公里的束河古镇让我找到了当年些许的感觉。</DIV>
<DIV> 束河古镇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算是开发相对晚一些的。有丽江这个大名在外的老大哥顶着,来束河的人流还不至于泛滥。走在束河的街上你几乎听不见导游喇叭的轮番轰炸,来这里的多半是三五结伴的背包客。既然没有了导游的催促,人们的脚步自然随意了许多。</DIV>
<DIV> 束河,因纪念古人在此处种出第一束禾苗而得名“束禾"。后因此处河水众多而改名“束河”。与丽江不同得是这里行路是“逆水进城,顺水出城”。在古时此地为茶马古道上的出产皮具的重镇,这是有故事的。相传当年朱元璋在江浙一带作战胜利众人送礼庆贺,有一个皮匠送了一个巨型的楔型皮灯,这下闯下大祸。有人上报认为这是讽刺皇后马氏是个大脚,于是朱元璋便把江浙一带的皮匠统统发配西南。当时的丽江木氏土司便留了一部分在束河,从此这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皮具重镇。今天的束河古镇分新城和旧城。所谓新城是当地政府按照丽江的样子重修的一座旅游场所,在大多数真正的背包客看来是个奇怪的催生物。反到是老城更称人们的心意。走在未经装饰的街上,两侧斑驳的土墙,深色的木楼,仿佛时间闪回,这就是十年前的丽江。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房子的门上也挂上了铺面招租的广告。在老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子尽头有一处老年间的晒谷厂,现在基本荒废了,空旷的场院里只有一间谷仓。但院里却林里了许多高高的中间戴孔的木柱子,其实以前院里全是谷仓,那此大地震后房屋倒塌了但木桩却依然屹立着,在夕阳下如同守望家园的卫士,或是这里人们精神上的图腾,虽经历风雨侵蚀但魂依旧。</DIV>
<DIV> 为了能在高处看见院子的全景,我扣开了旁边的一户人家,院子不大但很精致,地上铺着白色的小碎石子,一看就是主人特意为之。院中间三位女士正在吃饭,一位五十多岁,一位三十出头,另一位一二十岁(她明显是当地姑娘)。主人大方的让我上二楼的天台自己去参观。这是古城最后一家在河水边的屋子,虽不大到也没人总来滋扰。二楼被扩建和休整过,但没有吓人的瓷砖和光亮的油漆。在整洁中透着些许雅致和随意。可以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放着轻柔的音乐,与周围的一切既贴切但也自有一番超然的味道。下楼和女主人聊过方知,他们都是搞艺术的。年纪大的那位是搞书法的,年轻时在云南插过队。退休后便安家于此。年轻一些的好像是画国画的。她们都来自上海,屋子本是一间摇摇欲坠的老房,租金很低,进过一番休整成为今天的模样,因为不是本地人无法买下来,只好租,可租金也因为旅游的发展年年水涨船高。好在她们两人还能承受。二楼本是以文墨会客的场所,但来的朋友多了,也就扩了几间客房。我最喜欢的是她们把靠水的一侧院墙打开,用一块木台做成象码头的效果。院子中间特意从泸沽湖运来的猪槽船改成的长椅更增添了些渔家的感觉。注重细节的装饰风格凸现着这个女性化的小院。无意的造访到也情趣无限。</DIV>
<DIV> 束河的傍晚是安静的即便是餐厅也是灯影摇曳,乐音切切。毫无张扬与妩媚。坐在水边来一瓶用雪山流水冰镇的啤酒,爽!</DIV>
<DIV> 束河古镇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算是开发相对晚一些的。有丽江这个大名在外的老大哥顶着,来束河的人流还不至于泛滥。走在束河的街上你几乎听不见导游喇叭的轮番轰炸,来这里的多半是三五结伴的背包客。既然没有了导游的催促,人们的脚步自然随意了许多。</DIV>
<DIV> 束河,因纪念古人在此处种出第一束禾苗而得名“束禾"。后因此处河水众多而改名“束河”。与丽江不同得是这里行路是“逆水进城,顺水出城”。在古时此地为茶马古道上的出产皮具的重镇,这是有故事的。相传当年朱元璋在江浙一带作战胜利众人送礼庆贺,有一个皮匠送了一个巨型的楔型皮灯,这下闯下大祸。有人上报认为这是讽刺皇后马氏是个大脚,于是朱元璋便把江浙一带的皮匠统统发配西南。当时的丽江木氏土司便留了一部分在束河,从此这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皮具重镇。今天的束河古镇分新城和旧城。所谓新城是当地政府按照丽江的样子重修的一座旅游场所,在大多数真正的背包客看来是个奇怪的催生物。反到是老城更称人们的心意。走在未经装饰的街上,两侧斑驳的土墙,深色的木楼,仿佛时间闪回,这就是十年前的丽江。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房子的门上也挂上了铺面招租的广告。在老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子尽头有一处老年间的晒谷厂,现在基本荒废了,空旷的场院里只有一间谷仓。但院里却林里了许多高高的中间戴孔的木柱子,其实以前院里全是谷仓,那此大地震后房屋倒塌了但木桩却依然屹立着,在夕阳下如同守望家园的卫士,或是这里人们精神上的图腾,虽经历风雨侵蚀但魂依旧。</DIV>
<DIV> 为了能在高处看见院子的全景,我扣开了旁边的一户人家,院子不大但很精致,地上铺着白色的小碎石子,一看就是主人特意为之。院中间三位女士正在吃饭,一位五十多岁,一位三十出头,另一位一二十岁(她明显是当地姑娘)。主人大方的让我上二楼的天台自己去参观。这是古城最后一家在河水边的屋子,虽不大到也没人总来滋扰。二楼被扩建和休整过,但没有吓人的瓷砖和光亮的油漆。在整洁中透着些许雅致和随意。可以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放着轻柔的音乐,与周围的一切既贴切但也自有一番超然的味道。下楼和女主人聊过方知,他们都是搞艺术的。年纪大的那位是搞书法的,年轻时在云南插过队。退休后便安家于此。年轻一些的好像是画国画的。她们都来自上海,屋子本是一间摇摇欲坠的老房,租金很低,进过一番休整成为今天的模样,因为不是本地人无法买下来,只好租,可租金也因为旅游的发展年年水涨船高。好在她们两人还能承受。二楼本是以文墨会客的场所,但来的朋友多了,也就扩了几间客房。我最喜欢的是她们把靠水的一侧院墙打开,用一块木台做成象码头的效果。院子中间特意从泸沽湖运来的猪槽船改成的长椅更增添了些渔家的感觉。注重细节的装饰风格凸现着这个女性化的小院。无意的造访到也情趣无限。</DIV>
<DIV> 束河的傍晚是安静的即便是餐厅也是灯影摇曳,乐音切切。毫无张扬与妩媚。坐在水边来一瓶用雪山流水冰镇的啤酒,爽!</DIV>
前一篇:动摇故事一:起早贪黑的丽江(四)
后一篇:好好睡觉迎接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