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古城行路,除了我前面提到的顺水进城逆水出城的窍门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脚下的五花石板路。从前的丽江人在铺设路面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用竖铺石板的路来表明是生活区,横铺石板的路则表明是商业区,那种中间是竖铺两侧为横铺的路面就表明这条街是楼下是商铺楼上是住家的地方了。然而随着现在丽江旅游业的膨胀,靠近四方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商铺了,加上那次地震后的重建也没有全部安旧例而行。所以在古城热闹的街道上我们也能看见有竖铺石板的路面。另外在古城行路不走冤枉路还有一个窍门,就是竖铺的巷子可以直行而横铺的巷子就一定要转弯才行。
随着天色越来越亮一群群的游客向古城涌来,我干脆向巷子深处走去,看看当地人真正的生活。在丽江每一个小巷都顺水而行,但你很少看见垃圾满地的情况,这是丽江人对于环境和水的尊重,这也使得每一个外来人不由自主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些许约束。在一些稍微僻静些的巷子里仍然可以看见《三眼井》的存在,所谓《三眼井》是指同一口井流出的水,第一道水饮用,第二道洗菜,第三道洗衣的一种原始但很科学的节约用水的办法。千百年来当地人决不违规操作,万一有人要坏了规矩就会有人立刻制止,这一幕我亲眼所见。这种监管力度可不是一两天用罚款培养出来的。丽江的纳西人信奉藏传佛教,但由于丽江商业交往的频繁和昌盛因此在这里也能看见禅宗佛教和道教的寺观。有一家叫普贤寺的庙里就很有意思,这在当地可是有名的一家饭馆。奇怪吧!其实寺庙依然在,只是把庙门的右侧租给了一家人,当然所作的食物是不带荤腥的。店里卖的是鸡豆凉粉,一种用当地特有小豆做的小吃,而且这卖的丽江巴巴可是少有的松枝火烤的烤巴巴。唯一的炒菜是酸菜炒土豆。一顿饭下来不到十元钱。饭桌就放在寺庙院子里的杜鹃树下,这顿饭是何其的超值。要知道这家馆子已经开了二十多年了,要保口福得请早,下午两店人家可就上板关门了。在古城里走我发现了一个木质得过街天桥,本以为是后来建的,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已经有了几百年了,它属于木氏土司家的。木氏土司的府邸不是在短期内建成的,而是后来不断扩建的。在官邸和后花园之间要横穿一条居民前往四方街市场的要道,为了每次去花园不用封街扰民,土司特意设计了这个天桥。这算不算以人为本呢。
一路走着,两边的店铺卖的大多是相差无几的旅游商品,看多毫无新意。别说卖了,就连看的想法也很淡。谁知道七拐八转竟让我找到了此行最喜欢的一家旅馆。这也是一家老宅子改的旅馆。但没有大堂,进门右手边算是它的接待处,没有一般家庭旅馆的杂乱和故意学习酒店的呆板,反倒是更象一家茶馆。屋里的陈设雅致但不矫情。空气里有淡淡的檀香味。老板是位四十上下的女士,我说想顺便看看她到也不反对。穿过茶室是一个小的庭园,有些苏州园林的感觉。老板的弟弟在弹古琴。丽江的纳西男人是悠闲的,自古以来他们只作八件事--琴,棋,书,画,诗,烟,酒,茶。而至于养家的体力活大多是女人们的事。所以在她们的衣服上有日月星辰的图案,表示她们肩挑日月,背负七星的辛勤劳动。听着古琴喝着滇绿茶看着院内一池流水和畅游的鱼儿,这才是我想要的丽江生活。旅馆的房间是座两层的木楼。十二个房间,房间不大但间间舒适,我刻意看了一眼卫生间,没有劣质的牙具和斑驳的墙面,很有大家风范。它的床是你想不到的老式雕花木床,高床暖被应该一睡到天亮吧。站在二楼的回廊是眺望古城的好位置。我想特别是看着日落狮子山的那一瞬间真是夫付何求啊。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全年统一价400元,这种始终如一的旅馆少啊。谢过主人后我走出了大门,但我一定会再来的而且会介绍我的好友来,也许只是为了看一眼古城万千房舍清晨生起的袅袅炊烟吧,生活原来还在这里!女主人把自己的姓氏放在店名中,当地特有的姓氏说明了这家店的根在这里。不想说出它的名字就让志同道合的有缘人自己去发现它的名字吧。
走了一上午饿了,在小河边找了一家饭馆,既然到了丽江当地特有的蘑菇是不能不吃的。没想到这家的店主人后来和我聊得很投脾气。他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广东人,清瘦矮小的身材在以胖为美以黑为贵的丽江纳西人看来是个“困难户”。但在2001年来到丽江后便把这当成了歇息了港湾。他结束了拉萨的生意,在这开始了他的生活。和他一起品尝了他的普洱茶(十年左右的喔),聊起他的店子,赚多赚少对于他已不重要,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生活才是关键。他的弟,妹也和他在一起,兄妹在一起到也团圆,所以连父母也被感染的成了侯鸟一族,这也算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吧。
丽江的人声鼎沸让很多人游走于它的木石躯体。然而就在那小巷人家的深处一簇簇兰花所散发的香气正幽幽的弥漫着,这香气顺着深夜人潮退去后的街巷,借着跳跃清冽的雪山水。无形但有意的行走着,只等着那个有心的人把它邀进梦里和你一起细数它的前生,来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