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杂志 2006年 7月号 作者∣杨倩蓉 摄影∣李芸霈
没有夸张的手势,也没有戏剧化的言词,在国家音乐厅后台的练习场地,表演工作坊导演赖声川只是坐在一旁,平静注视着工作人员反复卖力地练习,偶尔轻轻地提供一个手势,一件道具,把工作人员拉出丰沛台词的情绪中,提醒他们注意观众看的角度。
这是表演工作坊6月底推出的舞台剧「费加洛的婚礼」的排演场景,赖声川不疾不徐地边看排演、边做笔记。他说,表演这个行业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舞台剧的票已经在卖了,而他们还在继续创作,直到打钟才交卷。
创造台湾剧场奇迹
这位留着著名甜甜圈胡子与半长头发的导演,1985年因为创团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而轰动整个台湾文化界;1989年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继续把台湾遗忘已久的相声艺术推到颠峰,相声录音带卖出一百万套以上,在那个剧场文化荒芜的年代,表演工作坊是一股活水。
这股活水多年来不断创造出奇迹,1985年表坊另一出大戏「暗恋桃花源」不但再度引起轰动,甚至成为华语戏剧表演中最重要一部戏,至今在中国大陆演出超过一百场以上。此外,成立已经二十二年的表演工作坊,光是它长期倚赖票房收入维生的方式就足以成为世界奇迹。
赖声川说,世界上大概没有像表坊这种做法,其它的表演团体必须靠企业赞助至少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以上,但是表坊的赞助却只有百分之十几,甚至还有余力去做不是为讨好观众喜好的创作,1999年的作品「如梦之梦」长达八小时的演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这是赖声川独特的自信,他可以轻松自如地把精致表演与大众文化做完美的结合,无论观众欣赏表坊的戏剧表演动机为何,「好看」绝对是让人掏腰包的关键因素,至于赖声川在剧本上的创意,也绝对是广大观众继续支持的原因。
能够兼顾营生与创作,对赖声川很重要。不过,他却有些黯然地指出,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未来只会愈来愈难维持下去。剧场对他来说或许曾经有娱乐的因子,但绝对不是娱乐,可是现在的观众看待剧场表演,却把它当成娱乐的选项之一。只要娱乐性质不高,观众兴趣就大减,难怪赖声川在被问到最近台湾无论在社会或是政坛上话题连连,是否考虑推出新的相声表演时,他无奈笑说:「政治风暴那么精彩时,我们就多余了。」
创意是人人都有的潜能
赖声川身上最引人好奇之处就是他的创意来源,总是在别人想不到与不可能的地方绽放出新的方向。惊人的是,他源源不绝的创意常在他谈笑风生中,一个又一个地冒出来,刚过世不久的舞蹈家罗曼菲对赖声川深刻的合作印象,就是优雅而不拚命。在指导剧团排演时,他像放风筝一般,让每个演员自由翱翔在他的创意天空,偶尔拉拉线,适时引导方向而已。
这种从容的创意究竟是如何来的?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给他的礼物,赖声川最近出的一本新书,谈的主题正是他的创意从何而来。
「对我来说,创意是一种潜能。」谈到这个主题,他非常愿意分享。在他认为,创意的学习应该在两个领域,一是艺术,二是生活,这两个领域赖声川从不缺席,也热烈参与。他可以手上同时进行表演工作、写书、翻译,也懂得暂时放下手边一切,到印度旅行体验,或是追逐足球热。
赖声川说,每个人都有创意,每个人身上也都藏有一具神秘计算机,重点是你是不是一直在累积你的人生经验、你的人生素材。这种不断累积存档的效果就是创意的来源,一旦需要灵感,体内的神秘计算机就能从不同类别的档案中抓取。档案类别愈多、愈清楚,就愈能获得好的灵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创意能力,总是吸入无用的信息垃圾。
台湾缺乏创意环境
谈到台湾的创意环境,「我们甚至连说故事都说不好。」赖声川说。就像前几年许多广告都让他很感冒,连看五、六次还看不懂,「连基本的表达都说不清楚。」谈到这里他觉得这又是环境使然。「看看我们的小孩吧!再看看巴黎的小孩,他们每天上学看到的是什么?而我们小孩每天上学看到的街道景象又是什么?」台湾的城市缺乏理性的结构,让小孩也失去对比例、结构、秩序的观察,而这些都是培养创意的基础。
少了这些基本观察,创意在台湾变成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就一窝蜂追逐,只在包装上争奇斗艳,对这些假创意之名,实则标新立异的乱象,赖声川说:「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唱给12岁以下的人听的?」老实说,还真的是如此,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爱唱流行歌曲,因为它的押韵方式跟儿歌颇像,让小朋友容易琅琅上口。
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对于创意的话题,赖声川虽然有一箩筐的观察心得,不过,他又认为台湾还是有很多创意人喜欢的地方,因为还有很多尚未开发,所以拥有更多可能。当年29岁的赖声川就是看到这个契机,所以即使他在柏克莱大学念博士时是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即使他留在美国绝对会有灿烂的前景,但是他选择回台湾开垦剧场工业的土壤。
赖声川说,这个决定需要一点勇气,但是他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他应该要做的事,而不是想要的东西。后来的发展当然出乎他意料之外,但是这些年来他还是继续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忠于自己想表达的创作。
无论是对创意或是对生命,赖声川都有很深刻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过了30岁之后还没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这个世界上会吃很多亏,也不知道生活该如何过。」看似随性的赖声川其实是懂得过日子的,可以承担,也可以放下;可以很入世,也可以很出世地看待生命。如此悠游往返,是他的际遇,也是他自己促成的因缘。
赖声川
1954年生,戏剧工作者
现任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创办所长
美国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
辅仁大学外文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