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之冬
(2018-01-07 07:30:10)
标签:
杂谈文化情感 |
这个冬天异常寒冷。
前两年冬天纽约大暴雪,漫天风雪交加,地面积雪及膝,连政府都呼吁大家停工在家避雪。然而回想起来,却没有现在这么冷。今年冬天的降雪量并不及以往,可体感温度却出奇的冷,低至零下二十多度,实属罕见。
记得上一次经历这么寒冷的季节,是去齐齐哈尔做年终审计的那两个冬天。长达一个多月的出差,零下三十度左右的气温,每天把自己裹成一个厚厚的棉球,只露出一双眼睛,往返于酒店和办公室之间瑟瑟发抖。最惨的要属盘点存货,由于客户是大型交通制造企业,很多大型器械和配件都放置在室外,而且厂区庞大,存货地点分散,所以经常需要步行在茫茫白雪之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齐齐哈尔寒冷的冬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而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整个团队互相帮助、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和所有人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斗志。虽然窗外冰天雪地,虽然每天加班到深夜,但我很庆幸有一个聪明伶俐又善解人意的in-charge,还有一群可以插科打诨也可以互打鸡血的小伙伴,让我在寒冷又疲惫的年终忙季里,仍能感受到阵阵暖意。
如今,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四散各地,而我来到了纽约,仍是每天往返于家和公司之间瑟瑟发抖。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且密度最大的城市,它是一个典型的“大熔炉”,也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曼哈顿高耸入云的建筑紧密相连,让本就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人潮汹涌,络绎不绝,时代广场更是每天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喜笑颜开,热闹非凡。然而这喧嚣背后深藏着的,是纽约人骨子里的冷漠和自我。可能和世界上每一个发达城市一样,高度的繁华和有限的资源,让每一个都聚集于此的人都不得不耗尽心思保护自己,争夺资源,早已无暇顾及他人。纽约也拥有着最丰富多元的人群组成,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为这座城市的繁荣拼搏奋斗。可惜“大熔炉”终究只是虚假的表面,里面包裹的是无法消除的冲突和矛盾,在炉心冲撞打击。这一年内,纽约发生了多起因种族、宗教、政治等引起的袭击伤人事件,而因相同缘由发生的小规模肢体冲撞、言语辱骂更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喧嚣与冷漠,融合与冲突,或许,这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皆是阴阳相持的矛盾体。而我,一个在美国打工的外国人,也和万千美漂一样,总是徘徊在留美和回国之间,得不出答案,却止不住纠结。
2017已经过去,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人们被迫面对,怀着各式各样复杂的心情。匪夷所思的新闻接二连三地占据媒体头条,朋友圈里更是紧跟时势,分享各类热点公众号文章,要么激情澎湃,要么义愤填膺,或狂怒,或狂喜,变化无常,阴晴不定。奇怪的是,似乎每一次头条新闻的热度都持续不了多久,不超过一个月,就很难再看到有人继续跟进关注,后续处理如何更是不了了之。不知道是因为大新闻发生得太过频繁,令人们应接不暇,还是人们在看过太多超乎常理的事情后早已麻木,意识到自己也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接受或逃避,便选择性遗忘。
Google每年年终都会推出一个2分钟的年度热搜总结视频"Year In Search",记得2016年视频的关键词是"Love is
out
there"——爱就在那里——打破所有隔阂,让我们继续前行。而2017年的关键词,同时也是这个词被搜索最多的一年,是"How"。
如何?怎样?多少?
怎么样?怎么会?怎么办?
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疑惑和矛盾,向世界发问,企图寻找答案:世界从未如此分裂,平静生活被突然打翻,人们坚信的事物被无情颠覆,我们到底还能相信什么,要靠什么支撑我们继续艰难前行?
也许,在这混乱空前的盛世之下,我能做到的,就是不大喜大悲,不人云亦云,保持独立思考,透过事物表面辩证看待问题。
麻木的人目光呆滞随波逐流,装睡的人自我催眠欢声笑语,思考的人愁容不解踽踽独行。时间安然流逝,不叨饶谁的喜怒,不在意谁的沉浮,日升月落,四季轮回,不曾停息。我望向窗外这凛冽寒冬,狂风呼啸不止,不知何时会停。
前一篇:终生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