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诠释---以“天道”解读《天道》(二)---赵明生先生

标签:
编辑文化情感杂谈 |
二
女主纯朴无二之本性与生俱来,虽然出身不俗,却淡然平实,心性高洁,清纯不凡,具体体现于:一,能吃苦,求自立,不炫耀,独立生存,不靠父母,不依他人,不赖男性,活得自在又潇洒。二、有自己独立之追求与人生目标,却能听从领导安排,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与人为善,为职责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三、淡漠物质,不羡华丽,不慕富贵,不取名利与高官显位,平凡朴实一小女子也。可是敬重父母,孝道有仁,诚信为人,不贪不占,不偏不私,不虚不假,不亢不卑,真诚不二,宽以待人,似神像仙更是人。四、她雅致率性,追求爱情,渴望幸福,懂礼有仪却朴素自然,有个性也可随大众,从世俗但不拘世俗。五、从外表到内心完美无缺的她专业技能高,智商高,情商更高,善恶分明,有完美之梦想,更有为天国之女之幻想,处人道而寻悟天道,心中有神永驻。
总之,从外表看女主芮小丹朴实无华,行为规矩,但其内心则无比高洁神圣,无有一丝杂尘染浸,和凡尘中那些爱慕虚荣的花瓶截然不同。她既有女性特别之温善、纯真,更有男性坚强如纲之意志,生死自如,来去无挂,是一位奇异不凡的天国之女。这也正是整部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也是天道的象征性代表。相较于男主丁元英,芮小丹的精神世界更为高贵而纯洁,进入天国与天道相合的理由也更为合理。“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芮小丹正是这样的女人。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子。充其量能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而我没有这个自信。”在芮小丹面前,孤傲一世的丁元英感觉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低俗。
“你为什么要养活我?”丁元英问。芮小丹平静地回答:“女人的心理需要。”这个需要与生理无关,与精神和女性天生的慈爱有关。这个爱不仅仅出于私欲,而是从她生命深处那天地般大爱的群山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一份至纯的慈悲。
“你是女人,有女人的天性,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丁元英这种人对女人没有意义。”于是,这位天国的女人自愿掉入了一个根本不想往上爬的深深苦井,也赢得了她人生最有质量的一次升华。面对这种美好却没有结果的爱的境遇,她没有丝毫的悔恨,反倒感觉十分的满足与幸福。对于大都数女性来说,芮小丹的这一选择很难理解,而这也恰恰是女主超越世俗凡夫的地方:追求幸福却不占有幸福,享受爱又不贪图爱,有物质之欲却止于理智与道德的边界,灵魂心心交映,精神无比至上。至于紧随身后的种种财物、名利及生老病死,则根本不去思考,来了便受,去了就了。无我执,无挂碍,无贪嗔痴慢疑。但她有属于自己特有的那份温善,对他人无私相助,对贫困心生怜悯,对天国无比向往,灵魂纯粹得如刚刚露出土地的嫩嫩绿芽。
虽然芮小丹没有多少宗教知识,更不懂基督与道与与儒等的内在关联,对于进入天国的途径也很是茫然,或者说仅是一种纯精神的幻觉。可是她天生就是天国的女儿,她不需要专门修炼,也毋须刻意伪装,更不需去掉什么,保持什么,选择什么。她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完美的,与完美的天地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天地有大爱而不言,小丹有真神而他人不知。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佛道,瞬间便可涅槃。虽然芮小丹仅是文学作品虚构的一个形象,却也可以真实地存活于世间众生之间。

道家言,成道至关重要的是修炼出身上本就有的那颗金光灿灿的金丹,金丹中有真我在,有天地在。此金丹每个人都有,毋须去外面苦苦寻找,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大,只那么一点,却光华四射,无比坚硬与神奇。这也正是作者命名女主为“小丹”的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这么一位很是普通却美丽无瑕的清纯少女却在与罪犯的对峙中牺牲了,而且还是开枪自杀(电视剧中改为因流血过多而离世)。好多人不解,为何要安排这般的悲剧结局?这便是作者高妙的构思所在,也符合剧情的必须。世间充满着无限的丑恶,无论是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还是挥金如土的商业巨贾,或是颐指气使的高官显贵,一旦置身于名利浸染的圈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失去那颗天真无邪之心,这样的生命现实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即使真的有那么几个,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过早地离开人世,因为她们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神圣使命,如要与罪恶相搏击,要一心救助他人,要尽力去教化世间,要无私倾尽全力奉献……很难如平常之人活得平安自在。基督为求众徒而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佛陀四十多年整日讲经说法,宣传圣教;老子功成身退,隐去世名;小丹以命换真,以身殉职,他们都是生命自愿的选择,都是美到极致时的自然结果,不需要你们人为地刻意安排什么,也不会在意世人如何评判,或者说这些品性至纯之生命早已超越了世间的道德标准。
有人说,芮小丹的死违背了作品的主题趋向,有人为造作,吸人眼球之嫌。说她当时面对死亡时其实有条件回避,或者完全可以换一种死法,但她还是为了抓捕四个歹徒告别了自己最心爱的人,终止了向往的德国著名大学,令一项非凡的救民启智的文化使命还没起动就停止了。这样的终结到底合不合理?值不值?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生命最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这是世俗之想之争,却恰恰是人道与天道相勾连、融浸之玄妙禅机所在。可惜的是世人难有几个明白者。要么偏于人道,从社会政治与道德等角度解读,要么从艺术角度有意拔高,把一个完美的女性硬生生分裂成主客两人,不相通融。殊不知,天道就在人道,把人道做到极致就可抵达天道。这样的生命不死,就无法在污浊的世界生存,更无法选择眼下既定的人生之信念。小丹是人,一个普通的平凡女子,却活得并不平凡,死得尤其高尚。这就是神的女儿,其精神境界远远超越了凡生俗子之梦想。神不畏惧死亡,只担忧世俗。正如庄子面对死亡超然的态度,开悟后的六祖还要出家到深山躲避世俗的搅扰。
芮小丹不贪,只爱,爱而有境,境中有止,止而能停,所以,再一次面对死亡时,只是平静地给心爱的人打了一个电话,而且还不让对方说一句话,便马上挂断,开始了与歹徒的激战,与命运的搏斗,争取一张能进入天国的特别门票。面对这样的女子,才高出众、自认为看透人间世道的丁元英也不得不说出了这样的评论:“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
所以,当女主把自己纯洁的身子赤裸裸送给男主时,面对神一般的存在,男主无法接受,理由是:“我是人,而且还没有进化到此时此刻可以无视本能。但是,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领受上苍这样的恩赐?”
“乖,我以后不能疼你了,你自己去找吃的吧。”这是无私大爱在人世的最后告白,也是进入天国的应该有的需知。
“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爱者仁也,仁者圣也。芮小丹的善并非后天教育而成,是与生俱来。这是进入天国重要的条件与资格。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芮小丹不懂那些高深莫测的佛道之理,也无缘到佛山礼佛求真,但她天生有一颗自觉明彻之心,知晓世界之理,人生之道,开悟靠不得他人,求不得他物,只有靠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神,此神永远深藏于你我心中。这是进入天国的特别门票,没有形式,也不收费,但得到它却很难很难。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有点觉悟的芮小丹在审理罪犯的时候,凭着自我感觉,随口说出了这句至理。凭此言,她便可以自由出入天国了。
芮小丹是幸运者,也是艰辛者。原来,进入天国的起点就在于眼下、当下,一切按规律办事,不违背世间道法。但此道法又绝对不是肖亚文、欧阳雪等人的能干精明与诚实,更非叶晓明、刘斌、冯世杰等人的世俗势利,亦非韩楚风、林雨峰等人的名望与地位,它是对眼前无数村民在贫困线上无尽的挣扎和无望的怜悯,是对无比高尚纯洁爱情的向往,是对身边每一个熟悉或陌生人的相惜,是对远在他方父母真诚的爱与独立自主,是凭借自己辛勤劳动养活自己的心安,是对世俗荣华富贵的远离与蔑视,是对罪犯无情的开枪反击,是对死亡到来之际的无畏无惧。能做到如此地步,俨然已是一位无比高尚的当代道德圣贤了,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上的理论说教,圣殿里高高在上的金身尊像。有人说,此类生命人世罕见。是的,芮小丹这样的女性过去、眼下、未来确实很难见到,但有了艺术的“她”,我们便有了前行的方向与行为做事的正确标准,也就有了进入天国的前提与可能。芮小丹,看她平常的行为与做事,品格似乎并不高尚,但她真的无一缺点,真的有资格成为天国的女儿。
“你看,夜色多美。到时候我就躺在你的怀里听音乐,听你给我讲天国、讲地狱,我就在你怀里悄悄死去了,我的坟墓上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雨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枝花在我的坟前默默伫立,啊……我就永远活在了你的心里。”凡生命都会有死亡,丁元英面对林雨峰的枪口,虽然从容淡定,却说自己也怕生老病死,而芮小丹则没有任何的恐惧。每次面对死亡的来临,她首先想得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人间应守的法规,是自己正在心爱的人。或者说,她原来就是为了死亡而生,只是死亡之前需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完,做好,做到不留一点遗憾。这样的生命是真正悟得了生死,看淡了人生,所以,她才选择了开枪自尽,而这一举动便预示着不能立功,没有追悼会,没有从上到下的纪念文章与宣传。她什么也知道,但这一切是她所求的吗?她一心期望着的只是能平静自地离去。仅仅只有27岁的芮小丹自觉不自觉地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以一种义无返顾的姿态,顺利地从惊涛骇浪的人世进入了那个平静安祥的天国。

“不行,你还得给我撒海里,那你就伫立在海边吧,你望着无际的大海,落下了两滴狼狗的眼泪,然后浪迹天涯,又被一个美女收留了。”这真有佛道一般的豁达与坦然,天地本是一体,万物原本自然,自己最爱的人能让另一位爱着的美女收留,自己不再担心对方的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更永恒的幸福呢?只是这样的幸福才配有天地一样的境界。这一圣境,除了影视里的芮小丹,滚滚红尘中,还有谁有?
“你是谁?我是谁?这些问题我也想过。咱们两个活得不一样,我活得很简单,你活得太复杂,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是交叉而过。但是,这于我已经够了。”一个足够,简单得不可再简,这就接近于道的本性了。芮小丹没有向往与男主结婚生子、成家安居的那份世俗梦想。她最美好的目标也就是让丁元英住在德国柏林一个安静的地方,距自己所在的大学不远又不近,每周能去看望对方一次,如此便十分满足了。她没有想时时拥有对方,更没有想永远占有爱情,只要那么一份纯真的甘露从天而降,能时不时地沐浴着这一株弱弱的小草。这是天国女儿在人世唯一的梦想,也是世间之真爱在她心中最美的表达与享受。相比而言,才华过人、财富不缺的丁元英却十分世俗与低下,他其实根本丢舍不掉身边的那些名利财富,他还要回到更广大的商业世界,继续为名利金钱进行纷乱的奋斗和拼搏。不知道他在成功或失败之际,偶尔想起芮小丹的时候,对生活或天地之道会有怎样新的感受。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丁元英心里喃喃自语的这句话可谓是对芮小丹生死观的最好写照。俗语曰“生死无常”,佛道讲“生死亦如常”。一个“无”与一个“如”便是凡与圣分野的巨大鸿沟。(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