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陈俊妮合著《传播学纲要》出版
陈力丹、陈俊妮合著“北京市精品教材”《传播学纲要》于2014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版为陈力丹、闫尹默合著,这次再版,陈力丹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陈俊妮合著,重新写作全书,增添了“自我传播”一章,对其他章节的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大众传播”减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加强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群体和组织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的叙述力度。该书第一版26.1万字,这次重写再版34.9万字。
http://s6/bmiddle/001mpO87ty6G2ORkc5L85&690
写在前面
转眼《传播学纲要》出版已经六年。这些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尽管当初写这本教材时就设想到大众传播衰退、网络传播兴盛的发展趋势,但现在仍然感到内容跟不上传播形态和渠道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说明现实了。尤其讲到大众传播,原来关于各种模式、理论假设的阐释明显过时。现在各种传播现象已经在网络上融合,相互转换、交叉,传播呈现时空立体、多维的态势,传播学要予以理论说明变得困难了。
不论新媒体的形态和渠道和接收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基本的传播形态是不会变化的,即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群体)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永远存在,但形式多样且可能同时态或超时空而已;唯有大众传播,很难完全独立存在,被嵌入其他各种传播形态和渠道,融为一类传播形态和渠道的混合体。
鉴于变化急遽的传播科技形势,本次再版不是简单地增补,而是重新写作。由于第二作者闫伊默博士已不在传播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工作,这次由陈力丹与陈俊妮博士合作,在总体结构不大动的前提下,对原来的各章做了改写,增加了较多的与目前网络传播新现象相关的内容;同时,加强对基础传播形态的阐释,因为这是理解任何新媒体运作的基础。
考虑到网络传播中“自我传播”已经成为很多社会性传播的基础,本次再版新增“自我传播”一章。
在具体阐述中,本次对原来的某些叙述做了校正。例如关于“潜网”的说法,经查对原论著,并没有对应的概念,现在根据原文改为“制度化状况”或“结构角色”。再如葛兰西“文化霸权”的说法,第一版第三次以后的各次印刷,已改为“文化领导权”,但没有对此做解释。这次做了说明。原词“hegemony”的内涵相当于中国文化“王道”、“霸道”中的“王道”,翻译为“霸权”完全不是葛兰西的本意,他指的是一种软性控制。再如“知识沟”的理论假设,原来的行文虽然做了两方面的阐释,但总体仍把它作为一种肯定性的假设。现在根据已有的研究,将其作为一种处于争论中的观点加以介绍。
本书第二章第五节“传播学在中国”,这次新增了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传播传播学理念的简要历史、当时概念的使用与今日使用差异的说明。
一般说来,外国人姓名的翻译若时间久了,尊重使用惯例。但美籍德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的姓采用“卢因”这一音译实在没有道理,属于错译,故这次特别加以说明。他的祖国是德国,Lewin
的发音无论如何与“卢因”不搭界;译为“勒温”是根据英语发音,应当根据德文发音翻译为“莱文”。其名Kurt译为“卡特”也是错译,应为“库尔特”。还有李普曼的著作“Public
Opinion”翻译为“公众舆论”是同义反复,如同“胜利凯旋”一样没有道理。引证其中译本又不得不使用“《公众舆论》”这一书名,但本书在行文中对错译加以指出。加拿大经济史学家Harold
Innis,其“哈罗德·英尼斯”的中译名已经在学界普及,由于他的两本重要著作的作者译名改为“伊尼斯”,这就造成使用中译名的混乱。本书统一为“英尼斯”,遇到引证其中文版的论著,“英”字后面加“[伊]”。
考虑到网络时代读图传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次再版,配图增加近一倍,原有的配图内容也做了较大调整。现在第二版共配图192张,表19张。第一版配图97张,表18张。
这本教材历经八年的磨砺。基础是2005年北大出版社的《传播学是什么》,随后在这个书稿的基础上由陈力丹、闫伊默改写为本书第一版的教材样式。现在又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再度改写。所以,这个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除了陈力丹、闫伊默、陈俊妮外,曾经的参与者曾庆香、周俊、刘自雄、刘宁洁这里需要提及。
这次再版,由陈力丹提出修改设想,陈俊妮先做第一稿,陈力丹完成第二轮的修改写作,陈俊妮再对书稿做了一遍学术上的校订,陈力丹完成配图和其他各项收尾工作。《中国教育报》编辑常晶得知正在做第二版的书稿,主动承担了语文方面的校订工作。
本书涉及到的外国人物,首次出现时均注原姓名的拼写和生卒年代,以说明其理论观点的时代背景(尚有几个人没有找到他们的生卒年代)。有些不大熟悉的论著,后面采用斜体标示标出原著的原文标题。
陈力丹 陈俊妮
201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第二节 符号、意义、语言
第三节 信息与媒介
第二章 传播学的形成与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形成
第二节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第三节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第四节 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第五节 传播学在中国
第三章 自我传播
第一节 认识自我传播
第二节 记忆——自我传播的前提
第三节 自我传播的渠道与方式
第四节 有效的自我传播
第四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技巧和要件
第五章 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第三节 组织内传播
第四节 组织外传播
第五节 组织传播中的人
第六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五节 大众传播面临传播技术业的挑战
第七章 文艺传播
第一节 认识文艺传播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叙事和“母题”
第三节 文艺审美的接受
第八章 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第九章 传播的控制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第二节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第三节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
第十章 批判角度看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媒批判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第三节 培养媒介素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