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投稿原文

(2011-03-30 09:28:08)
标签:

杂谈

    昨天文汇报发了我的文章《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但是从标题到行文,有多处改动。标题改成现在的样子,尚好,但是行文的一些改动,有些已不是我的原意了。为此,请大家对照看一下,看看自觉的自我检查是多么有效。

原文(斜体字是被删除或改动的):

            加强监管新媒体就能制止流言吗?

                  ——进一步反思“抢盐风波”

                        陈力丹

“文汇时评”初步反思“抢盐风波”的文章,批评盲目讴歌“信息时代”,提出的对策是提升判断力和强化监管各种新媒体。

20113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是由流言的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我们习惯于一出问题,就从传媒方面找“控制不利”的线索,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媒的控制。这个思路以传统社会为背景,以为只要大众媒体闭嘴或不说错话,就会天下太平。

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的循环再现。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传闻之下抢购板蓝根,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蛆事件等等公共危机事件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潮。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还会发生,但若对眼下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会很短,扩散的地域也会小些。企图通过封锁信息或只放出所谓正面信息来处理危机,基本是徒劳的。抓几个传谣的人充当替罪羊或把事情归罪为游资炒作,是舍本逐末。这类事件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信息源和阴谋实施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膨胀、流动增加、传播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世界进入了风险社会时期: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群体性冲突事件、恐怖袭击、技术性灾难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从而进行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结构和社会认知心理相关联。

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它的“印象”会残留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关主题再次被激发,流言造成的这部分印象会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从而导致某些流言不断地变异重现。

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中,消息来源之一是假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流言在传播过程中引用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源或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或传播给你的人是较为熟悉的人,这就会产生一种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当年数次发生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香蕉致癌”流言,就与信息传播中的归属心理相关。虽然后来“香蕉致癌”的流言被戳穿,但香蕉与“癌症”的联系却长存于人们的头脑中。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很快平息,但“辐射”与“碘”的联系,可能在以后的什么时候还会重复出现。

现代信息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常态,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真正影响危机传播的是各种新媒体,目前特别是微博。但制止危机的也主要是微博,而不是传统媒体后来采取的一系列辟谣行动。这些行动固然很好,但基本是马后炮。是新媒体(例如微博)自身的净化作用(理性战胜非理智),最终抑制了谣言的继续蔓延,使得抢盐现象持续不到一天,就变成了被嘲笑的事情。

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的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的是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的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一种信息载体的“自净化”现象。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舆论一律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最安全的和谐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当然,这要对舆情有一种把握。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占据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额,这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你希望听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存在自我欺骗的假象。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你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只是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才需要予以注意了。这是运筹学的道理。一些事情做得形式上异口同声,显得颇为成功,其实已经把事情办得非常糟糕。

 

文汇报发表的文章样子(划线字是被改动的,不是我的原意):

             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

              ——进一步反思“抢盐风波”和如何有效制止流言

                            陈力丹

  “文汇时评”上周发表初步反思“抢盐风波”的文章,批评那种盲目讴歌“信息时代”的倾向,提出的对策是公众提升判断力和强化监控各种新媒体。对此,我觉得可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同类流言及其效应为何会不断变异重现?

  今年3月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碘盐”风波,是由于流言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这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及其效应的“变异重现”。回过头看,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在传闻之下出现过抢购“板蓝根”风波,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时,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橘生蛆”等等公共危机事件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波。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完全可能还会发生。若对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能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短,扩散的范围也会小些。而如果像某些地方曾经做的那样,企图通过封锁信息或只放出让公众一知半解的所谓“正面信息”来处理危机,事实证明基本是徒劳的。

  由于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传播技术发展等因素,世界进入了所谓“风险社会”时期,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进而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相关联——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对它的“印象”会残留为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似主题再次呈现,被激活的这部分记忆就会和新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某些流言及其效应就这样不断变异重现。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传言来源之一是假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一大原因。流言往往借用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源,或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如何如何,又往往传播给较为熟悉的人,这就会产生了“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效应,导致公众恐慌。

  人们的这些与流言传播相关的心理特点,都是需要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自净化”有效抑制了传言继续蔓延

  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对危机相关信息传播真正有影响作用的是各种新媒体,目前特别是微博。这样的传播,使局部事件放大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但减弱乃至制止危机,微博等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靠传统媒体随后的一系列“辟谣行动”。新媒体(例如微博)的“自净化”(理性战胜非理智),有效抑制了传言的继续蔓延,结果抢盐现象持续不到一天,就变成了被公众嘲笑的对象。

  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当然,这要求对舆情有一种把握。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占据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额,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你希望听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假象。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些略有偏差或者并不怎么恰当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那么它们的存在对于舆论总体倾向和社会整体稳定运行来说并不构成威胁;但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是运筹学的道理,值得重视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