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出版(前言和目录)

(2007-08-24 16:23:16)
标签:

学习公社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适于大学本科一二年级传播学课程使用,文字限制在20万字,图115张
全面介绍传播学(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等),而不是仅仅是大众传播。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出版(前言和目录) 

写在前面

 

    我国传播学的教材已有各种版本。目前存在二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本科、研究生的层次分不开,本科层次中先上传播学课程(大一大二)和后上这门课程的教材没有区分。第二,传播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又主要讲的是经验-功能学派的观点。传播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各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应该得到全面阐述。

    这本教材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二年使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文艺传播等,与大众传播一样,均为阐述对象,并力求浅显而全面地展示传播学不同学派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考虑到读图时代的特征,学科内较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性著作,尽可能配发照片。这也是以往这类教材所没有的。本书配图97张,表18张,其中9张漫画由漫画家戴逸如先生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这本教材在陈力丹的主持下,多人参与了工作。第一轮九章的最早稿本分别由陈力丹(1、2、3章)、曾庆香(5、7章)、周俊(4章)、刘自雄(6章)、刘宁洁(8章)、陈俊妮(9章)起草,陈力丹完成第一轮的统稿和完善工作。接着,闫伊默在原来框架的基础上,按照教材的要求,将全书重新写了一遍,陈力丹再做第二轮的补充、修改和统稿工作,并搜集和选配图片,完成全书的细节整理。

    本书涉及到的外国人物,每章首次出现时均注原姓名的拼写和生卒年代,以说明其理论观点的时代背景(尚有几个人没有找到他们的生卒年代)。我们从中发现在了一些在我国流行了很多年而没有得到纠正的姓名拼写差误。在国外进修的陈俊妮与20多位本书涉及到的学科代表人物联系,确认了他们的生辰年份。

    此书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

 

                                              陈力丹 闫伊默

                                                        2007年3月

目录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一、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模式

    三、传播类型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

    二、意义

第三节  信息与媒介

    一、信息

    二、媒介

    要点思考

第二章  传播学的形成与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形成

    一、传播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传播学形成的学科背景

第二节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奠基者

    二、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第三节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一、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第四节  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二、英国文化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

    三、其他的多重研究视角

第五节 三个学派的简单比较

第六节 传播学在中国

    一、引进阶段的中国传播学研究

    二、进入研究高涨期的中国传播学研究

    要点思考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与自我

     二、“我-他”的人际传播

     三、“我-你”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一、社会关系影响人际传播

    二、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五、“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无奈的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技巧和要件

    一、什么是传播能力?

    二、学会说话和用词

    三、身体、时间和空间

    四、“倾听”与“回应”

    要点思考

第四章  组织传播

 第一节  认识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二、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组织内传播

    一、角色意识的传播

    二、信息传播

    三、组织的文化传播

第三节  组织外传播

    一、组织环境

    二、组织间的传播

    三、组织形象的传播

    四、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四节  组织传播中的人

    一、人在传播中对组织的依赖

    二、组织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三、权力在组织传播中的不同情形

    要点思考

第五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

      一、大众传播与“头脑中的世界”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一、各种可能的对大众传播生产流程的影响因素

      二、传媒产品生产中的必要业务环节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一、作为大众的受众

      二、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

      三、作为市场的受众

      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一、“魔弹论”阶段

      二、“有限效果论”阶段

      三、“回归强效果论”阶段

     要点思考

第六章  文艺传播

  第一节  认识文艺传播

     一、文学传播

     二、艺术传播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叙事和“母体”

     一、文学传播的叙事

     二、文学传播的“母题”

  第三节  文艺信息的接受

     一、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

     三、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要点思考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概念

      二、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二、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三、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

     四、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宏观差异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一、跨文化的语言传播

     二、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

  第四节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一、文化休克

      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三、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要点思考

第八章  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传播控制无所不在

      一、传播中自然的信息控制

      二、传播理论中的“把关”和“潜网”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

      一、政治控制

      二、经济控制

      三、文化控制

      四、受众控制

      五、技术控制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无形的传播控制

     一、“修身”(人内传播)的自我控制

     二、家族内传播的控制

     三、社会政治层面传播的控制

     四、“身→家→国→天下”信息传播顺序之间的关系

    要点思考

第九章  批判视角看传播

第一节  批判大众传媒

    一、异化的文化世界

    二、被操纵的权力世界

第二节  批判当代信息社会

    一、信息异化的诸种表现

    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

第三节  媒介化生存

    要点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作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