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意外的连着看到两篇文章都说到的是一些我们也做过,但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的事情,可经别人一讲,才发现换个角度一看其实真挺可怕的。于是,不禁反省,原来我们有的时候是应该多从别人口中听听某些事实的。
上午看一本叫《食之趣》的书,开篇第一章的最后就写到日本一道“亲子井”的饭,是用鸡肉和鸡蛋合烹而成的。单看这道菜的描述,本并不觉得有什么,但作者在其后却写到:“他们发明这种吃饭时,心中只有口味一念,不惜使它母子同锅,而毫无一点怜悯之情。人类不讲究吃则已,若讲究吃时,没有不残酷的”。
其实我们平日里也未必没做过将鸡肉和鸡蛋同锅而烹的事情,当时只道是平常,从未觉得残忍过。但是当这个“血淋林”的事实被他人一语点破时,第一个想法真的是:“天啊,太残忍了,以后都不想吃鸡肉和鸡蛋了”。想我当时如果正吃着鸡肉,必然会全部吐出来的。
幸好作者本文要宣扬的并不是“素食主义”,所以在最后给了大家一个继续吃肉吃蛋,而良心可安的理由:“我能学佛家去戒杀吗?吃蛋的时候,能学那位和尚念一声偈,‘老僧送汝西天去,免受人间宰一刀’吗?不能,至少现在不能。我的解嘲是说那些鸡或是鸡蛋已经送到了市场上,即算我不去买,也终不免要被人吃的。我去买来吃,其罪决不在我,而在那贩卖的人。”
刚刚又看到一篇博客,更为震撼。想来,《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等古今童话,应该说伴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我们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且通常都以为这些是非常美好的故事,好人得好报、坏人得恶报,天理昭彰。而且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如果以后有了孩子,还打算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
可是这篇博客里的妈妈,却在给孩子讲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挺可怕的事实。
“坐在书店的台阶上,我们“先睹为快”。一页页翻过去,心开始往下沉。我小时候怎么没发现,小红帽的故事这么暴力和血腥?狼吃掉小红帽,又吃掉外婆,猎人出现了,拿着刀划开狼的肚皮,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凶杀啊!我把书合上,抱起宝宝回家,宝宝很珍爱地抱着她的“帽”,全然不知妈妈正在策划怎样让这个血淋淋的“帽”赶快失踪。”
“伴随着宝宝成长,“教育的力量”开始显现。一岁半的时候,她对玩具小山羊说:“滚过来!”这句话出自《小羊和狼》,狼就这样对小羊吼叫;她拿着一块貌似石头的胶皮积木殴打长得像狐狸的绒毛狗,这一招是小熊和朋友们对付不请自来的狐狸时用的;她拿玩具刀一边假装划开泰迪熊的肚子一边大声说:“妈妈,找帽!”因为小红帽就这样被猎人从大野狼的肚子里救出来……这些书,自然都陆续失踪了。”
“上个星期的某天,我去采访回来,顺便从超市买了苹果。刚刚进门,宝宝跑过来抱住我的腿叫:“亲妈妈!”我很得意,以为这是她的发明创造。赶快拿出苹果,告诉她:“宝宝,亲妈妈给你买苹果了!”谁知她非常认真地推开我的手,皱着眉头说:“有毒!”我一下联想到之前那些被我藏起来的《白雪公主》。白雪公主被虐待的噩运是从有后妈开始的,后妈很坏,所以,我是亲妈妈;后妈毒杀白雪公主有很多方法,最后奏效是靠了一枚被毒水浸泡过的苹果,所以,苹果有毒……这本书也要不得了!”(同时不得不佩服现在小孩的思维逻辑着独特,反正我小的时候打死也不会认为“妈妈拿的苹果”和“有毒”会有啥必然联系)
“宝宝熟睡之后,我把家里的图画书、童话书全部翻出来,一本本进行大检查。我发现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民间故事》、《伊索寓言》这四套书中,至少有几十种杀人方法,用毒苹果、砍掉脑袋、沉潭、扎瞎眼睛、断足、剁手、骗人进陷阱……不一而足。我真不忍心也不敢给宝宝‘讲’,我不知道她那么小的心和那么单纯的眼睛里能不能容得下这么多鲜血和残酷。”
我们总是喜欢给小孩子讲这些童话故事,因为我们就是这么长起来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童话是最单纯、最美好的故事,我们是希望小孩子可以通过这些童话看到美好的世界,保持他们孩童的纯真。这些都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是我们“以为”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在孩子简单的心里,听到的世界可能不是我们以为得那么美好的。
但这个问题又很难解,因为即使我们不用这些现成的故事,自己编也未必就能编得比这些好,这个问题该怪谁呢?不该怪孩子,可似乎也不该怪编故事的人,因为他们大概也从未想到过会有这样的不良效果,也许只该怪我们这些“大人”眼里的世界比孩子眼中的世界复杂残酷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看来童话里的世界已经很美好了。
于是想来想去,觉得大概只能怪讲故事的人了。童话中本来是有美好的部分的,但我们平时讲故事的习惯常常是爱强调曲折、惊险的过程,所以将此法用在给孩童讲故事时,也许就在无形中使孩子对一些负面的,甚至暴力的情节记忆的更深刻。由此继续想来,发现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讲好故事真的是一门大学问,看来我以后的工作中还有的琢磨了。
坏了,怎么好象又偏离我最初定的主题了,真是的,干吗一篇文章里一定要一个主题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