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维纳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课程答问]

(2019-03-09 19:54:53)
标签:

他者

傅佩荣

哲学

分类: 哲学.人生

我与“他者”的对照关系很容易掌握,没有“他者”就不能构成“人”的世界,我们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生了。我活在由他者所建构的世界中,一生都不能离开他者,由此我才能够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命? 这完全与他者有关——从最亲密的到最疏远的人,由近及远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与他者的关系是非常具体、非常特殊的。

 

我经常用16个字来描写人生,与“他者”都有一定的关系。这16个字就是: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生老病死”比较单纯,就像万物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样。生命有开始,有发展,最后也会结束。这是客观的描述,代表人的生命有一定期限。你这一生遇到多少人,大概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当然,你可能遇到好人,也可能遇到所谓的“坏人”。即便遇到坏人,你也可以因此知道,人生并非都是正面的,它也有负面的因素,有考验,也有非常麻烦的地方。

 

“喜怒哀乐”是你每天会面对的。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只要喜和乐,而不要怒和哀,那就不是人生了。所以喜怒哀乐,存乎一心,要设法使情感“发而皆中节”。这代表我可以用自己的内心,去掌握我的情感和意愿。

 

“恩怨情仇”是我与“他者”相处时无法避开的。有很多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去感激。我们与某些人结怨,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人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的压力。情感是由各种缘分造成的,最明显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也包括乡土之情、家国之情、人类之情在内。“仇”就代表,你不可能与“他者”都成为朋友。有朋友,相对的就有非朋友或朋友圈外的人,彼此之间可能在观念上、行为上有严重的利害冲突。当然,有时机缘巧合,仇人之间也可能变成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最后,“悲欢离合”四个字是人生无法避开的。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里就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总无情”三个字提醒我们,人生到最后要有这样的一种体悟,其实人生并没有什么复杂的问题。类似的,苏东坡说过“不应有恨”,就是人生没有什么好懊恼或懊悔的。

 

所以,将“我”与“他者”对照之后,就构成了人生非常丰富而复杂的情况。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只是格局有大有小,情况有深有浅。

 

有好几位同学们都提到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你心中有佛,看到别人就是佛,你心中有屎,看到别人就是屎。这当然是两个极端,说明我跟别人其实是互相映照的。所以,我们要多侧面、多层次地去看待别人,也要这样来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和他者的时候,要从时间上的三个维度来看。

 

1.过去。一般人都看外表,外表是由“过去”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我们说“人这一生都写在脸上了”,所以可以从面相来看人。这跟算命毫无关系,纯粹是就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去了解他过去的遭遇。

 

2.现在。人还有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就是“现在”,你当下感觉到喜怒哀乐吗?

 

3.未来。不要忘记,人还有理想,理想针对的是“未来”。所以孔子教学生,经常会问学生有什么志向,这是针对未来的理想来说的。

 

所以,当你看到任何一个人在你前面出现的时候,你先看到他的外表,再通过跟他互动,了解他的内心,进一步还要知道他有什么理想。

 

你在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己。你如何看待别人,或别人如何看待你,这里面没有完全公平的问题。你只要把握住你自己,不能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改变你对别人的态度。人生毕竟是自己在过日子,不管外面顺利与否、遭遇如何,你本身如何去面对人生才是最重要的。我年轻时有个座右铭——我不能改变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当我觉得这是我的命运,就无怨无悔地接受。这样一来,命运对我根本就不会构成什么压力和威胁,我照样可以微笑前行。

 

列维纳斯一生研究哲学,又有他的犹太传统,所以他的观念可以说是西方哲学非常精彩的心得。他特别强调,西方哲学根本上的困难是容易忽略他者的差异性与无限性。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他者,同样也有差异性,也显示了某种无限性。我们中国人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每个人的面貌不是固定的,我们说“相由心生”,人的面相会由于内心的真诚态度而随之改变。所以,差异性和无限性是客观的事实。列维纳斯从哲学与宗教的角度提醒我们,如何把它落实。

 

我们在课程中特别提到犹太人的《旧约·圣经》里的两句话。我没有看到同学们对这两句话有回应。可见,我们对于西方从犹太教到基督宗教的传统,认识还比较有限。我并不是说非要认识别人的传统才行,但对于有如此多信众的宗教,我们的认识还有待增加。

 

列维纳斯提出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犹太教十戒中的第六戒——不可杀人(天主教列为第五戒)。“不可杀人”四个字听起来好像很平常,没事为何要杀人呢?但是打仗的时候可能会杀人;有些人犯了法,执行死刑的时候可能会杀人。列维纳斯作为犹太人,他知道犹太人在二次大战期间的遭遇,他说“不可杀人”就是告诉你:别人跟你一样,他是一个无限者的显示;他跟你有再大的差异,也都是人;他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认为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为你在别人眼中也是同样的情况。列维纳斯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造,他的面貌都显示了上帝的踪迹。这样一来,不可杀人就是一个直面的提醒。由此出发,你可以推到不可以去欺负、霸凌任何人,也不能有意无意地伤害一个人或看轻一个人。

 

第二句话更为深刻。在《圣经·旧约》里面提到上帝召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撒母耳记 3:4)所以,你跟别人互动,对于别人的召唤或要求,能否回应说“我在这儿”?讲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我准备好了,随时待命,为你效劳。

 

人与人相处,“不可杀人”属于消极的基本限制,是一条底线。“不可杀人”也包括不可破坏别人的名誉、毁谤别人在内。不仅包括对他人身体的伤害,也包括对他人心灵的伤害。西方有一个词很有深意,我反复思考过,就是evil(邪恶)。你把组成evil的四个字母倒过来,就是live。所以,凡是压制别人的生活、生命、生存的,就是邪恶。可见,不可杀人的含义很广。

 

至于第二句“我在这儿”就更难做到了。我们与别人来往,当别人有需要、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回答“我在这儿”吗?就是说“我准备好了”,“I’m ready”,愿意伸出援手。列维纳斯透过他本人的信仰,用这两句话提醒全世界的人,这样才是对“他者”比较适当的态度。

 

有的同学们把列维纳斯的观念与儒家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相对照,非常好。我们参考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对照我们原本熟悉的一些话,像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泰而不骄等等,可以使这些话显示出更深更广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