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最佳面貌

标签:
傅佩荣哲学文化 |
分类: 哲学.人生 |
信仰简单来说,分为两组:
第一组:是人生的信仰以及政治的信仰
第二组:是宗教的信仰
一、人生的信仰、政治的信仰
所谓的人生的信仰是个人的,政治的信仰是一群人的,它的特色都是由人自己创造及想象出来的。
它可以肯定人的能力,就是我是一个人,我可以负责任,做某些选择。
这种信仰有三个特色:
1、它是尚未实现的理想境界
你还不能证明它,但你可以向往。
你甚至可以一呼百应,形成一个群体。
这是第一种,对未来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了解。
有些人新创事业,也是抱着某些信仰的。
2、这一方面的信仰一实现,就跟理想有落差
你小时候恐怕认为人生应该以服务为目的,后来发现服务的时候有很多挫折感。
或者说你们组织一个政治上的党派,达到了目的之后,就发现跟理想有落差。
因为你本来就是想要去改变及改善当时的情况,但重要的是你并没有改善你自己,所以人性的弱点依然存在。
3、这样的信仰要让你不断地自我反思、批评以及提升;
可以改善,但是永远不够。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人性的弱点上。
个人可以有人生的信仰,团体可以有政治的信仰,它所改善的就是人类的社会,至少从这边出发。
这种信仰往往会影响你的道德,让它慢慢地也朝理想方向提升。
你为这种道德而去努力奋斗,当然肯定自己的能力了。
(但你有没有进一步问到:道德的根源是什么?)
你如果为了个人的信仰以及政治的信仰而牺牲生命的话,那这个信仰就蜕变成为宗教的信仰。
所以宗教信仰跟前面两种信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
二、宗教的信仰
到底什么是宗教的信仰?
宗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人在寻找人的根源,它不是你自己创造及想象出来的,是你在寻找你生命的来源与归宿。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在哲学界里面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所谓的“超越界”——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相关文章:只听过金融界科技界,你说的超越界到底是个什么界?)
跟它建立关系就是信仰了。
这样的信仰有三个特色:
1、独特的辨认
好像慧眼独具,忽然看到某些大家都不太确定的,你也不能够完全确知的。
但是它可以让你安心了。
这是独特的辨认,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或是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另外一个指向的目标。
所以很明确地说,信仰不是知识。
知识是可以验证的,信仰不能够靠理论来验证,必须你自己有独特的辨认。
2、信仰表现一种全盘付托
所谓的“全盘付托”,就是你选择了之后就会全心投入,全身、心、灵地投入。
你会为它放下一切,也为它承担一切。
放下的一切是你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有各种人性的弱点,你可以放下;
承担的一切是你作为一个人,你可以代表全人类来承担人间所有的患难,包括痛苦、罪恶等等。
这是全盘的付托。
所谓“一生悬命”,就是这个概念。(古日语中,武士们常常以“一所悬命”来表达自己拼死的决心。)
3、普遍的传扬
你前面有独特的辨认,整个过程是全盘的付托,最后自然会做普遍的传扬。
一般来说就是好消息,有时候翻译翻成福音,你听了会以为是基督宗教的一种观点,其实不是的。
福音的英文(gospel)就是好消息。
佛教也一样传它的好消息。
儒家、道家在某些关键的观念上,也一样在做类似的工作。
这种普遍的传扬,不是你喜欢去告诉别人这样的消息,而是你不得不让别人知道,身不由己会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
因为你只能靠你的实践去传布。
你既然有独特的辨认以及全盘的付托,你自然会实践它。
所以耶稣才讲一句话,
“不是说主啊主啊的人可以进天国,而是那真正去实践上主所要 求的善的行为的人,才能进天国。”
——马太福音 7:21
这句话虽然有基督宗教的明显的色彩,但它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试金石。
就是你说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才是关键。
宗教一定需要实践,没有实践的宗教根本毫无力量。
信仰除了是力量,还能是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力量呢?
照怀特海的说法,信仰是一种力量,用于清洁我们的内部的。
就是让你清洁内心,由内到外,改头换面,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三、信仰的判定标准
所以,你不要问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你要看他的行为。
他是不是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在为人牺牲奉献、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方面,远远超出一般人的了解和他们的标准;
而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任谤,所有各种委屈他都毫无怨言地承受。
这样的人,你就要去了解,他一定有某一种信仰。
如果没有信仰的话,他这么做,那太让人担心了。
为什么?
他是天下最可怕的伪装者,能伪装多久呢?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你要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你不要问他信什么,这个有时候是蛮无聊的。
为什么?
譬如在美国社会,你跟别人聊天,三个问题不能谈:
1、不能问别人信什么宗教,以免马上造成各种紧张状态;
2、不能问别人政治上属于什么党派,不然马上出现对立的情绪了;
3、不能问别人一个月赚多少钱,你一问的话,大家心态上就不太平衡了。
所以在西方世界,这三点平常大家聊天不谈的,一谈有可能伤感情。
当然,这样问也可能马上变成很熟的朋友、很好的朋友,但是所有这样的朋友都可能具有排他性,就是遇到跟我不一样的人,马上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可能得不偿失啊,不但没有达成沟通的目的,反而人与人之间更难相处。
所以你不要问别人信什么,你要看他怎么做。
他如果跟你一样,普普通通的,有点道德要求,遵守公共的秩序,希望过一个平安的、友善的生活,那就也可以交往。
但如果说在最深的信仰上有一致的话,你自然就会在某些团体,尤其是行善的团体,或是在一般的团体里面,发现有些人特别具有开阔的心胸,包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也积极鼓励别人,常常有一种力量由内而发,也就是有一种热情,对生命的热爱,但是又不会让别人觉得有自我中心倾向的;
那他内心一定有某种信仰,这种信仰就值得我们去了解了。
四、信仰的影响来源
但是问题在下一步。根据调查,你问一个人信仰什么宗教,如果你了解的话,再问他为什么要信,85%的人都说是家庭背景。
我们在介绍许多西方哲学家时看到了,同学们也发现了,好像犹太人很牛,那就跟他们的信仰有关。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一到周末,看到两批家长带孩子到校园借教室学母语,一批是我们中国人,一批是犹太人,但是学的母语不一样。
中国人小孩子学的母语是白话文,你只能接触到这一百多年的相关的文章。
而犹太人的小孩子学的是古希伯来文,他能接触3000多年前他的祖先亚伯拉罕开始所说的原文,所以他的心灵的底层跟我们的不太一样。
所以在哲学界出现了很多犹太人哲学家是不足为奇的。
事实上在人文的领域,包括音乐、艺术、心理学各方面,在他的身份的背后,你可以找到的,经常会看到犹太人。
所以这就是他受家庭背景的影响。
当然,你自己也可以改变或者选择自己的信仰。
怎么信仰呢?
第一是缘分
第二是感动
第一是机缘成熟。
你正好碰到的是这一些人,他们有什么信仰,你很容易就倾向于去了解和接受。
第二是感动。
你觉得这种信仰让你感觉到身心安顿,那就放心地去吧。
人活在世界上,不就求一个安心吗?
禅宗二祖慧可请教达摩祖师的,不就是“求大师为我安心”吗?
这不能勉强,所以要有机缘加上感动。
有些人有机缘,但并不感动。
有些人机缘不够,即便感动的话,也很随性,对于任何一种宗教的聚会或者不同宗教的表现,他都很感动。
那就谈不上特殊的机缘成熟。
所以,信仰宗教不是要去集合群体,造成社会上各种变化。
没有的。
宗教徒基本上是遵守社会规范的,他没有必要在这个社会规范上跟你斤斤计较;
弄到最后,搞得社会反而动荡不安了。
宗教是安定每一个人心灵的内部,进而使社会不需要太多外在的压力。因为个人生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成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所以如果有些人有宗教信仰,那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正面的、稳定的力量;
对个人来说,更是人生一种非常重要的抉择。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号:傅佩荣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