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为什么控制不住要买买买?

标签:
傅佩荣情感文化时评 |
分类: 哲学.人生 |
新闻速览
“双11”源于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天猫)举办的促销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去年天猫“双11”全天交易额超1207亿,而这一数字离不开“剁手党”们的积极参与。2016年双11后,一家搜索数据网站发布“双11后悔大数据”,数据显示,不少剁手党在回答是否有后悔购物时,答案“买后发现不需要”占据榜首。今年的“双11”提前半个月就开始预热,你准备好“剁手”了吗?
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狂欢的大军,买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在迷茫时,往往需要通过购物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告诉自己:“我是谁。”
我买什么,我就是什么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人叫“西毒”欧阳锋,欧阳锋很喜欢练武功,到最后练到走火入魔,他就忘了自己是谁,见人就问:“我是谁?”别人看他那么凶,武功又那么好,纷纷走避。被他抓到的人不得不回答:“你是欧阳锋!”他接着又问:“欧阳锋是谁?”这让别人怎么回答呢?没有人可以回答。
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
我们偶尔也会和欧阳锋一样,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觉得茫然,也会不由自主的问:“我是谁?”我们有时候以为自己就是代表自己名字的那几个字,但名字又代表什么呢?它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很多时候你问“我是谁”,是因为你的角色太多,做的事情很复杂。在跟别人接触时,有时候需要表现不一样的自我。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你在你的父母、爱人、朋友、领导面前表现都一样吗?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现代心理学也指出来,每个人都有多重的自我,很多时候你把自己的某一方面压抑下去,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你有各种要求,社会规范要求你面对不同的人就要展示不同的自我。
时间长了,你也许终于会问自己说:我难道只是一个学生吗?只是个上班族吗?只是个老师吗?
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具体的一个问题。过去当别人问我们是谁的时候呢,我们的回答是“我在做什么”,所以先给你张名片,名片上有工作,职位,联系方式,就代表我在做什么,我有某种功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职业跟角色。
这几年的情况改变了,因为你做什么并不代表你是谁。那怎么办呢?就要改变称谓,当别人问到你是谁的时候呢,你的回答是:“我买到什么”。
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比如说,人们往往喜欢晒出自己吃了哪家餐厅,以证明自己的品味;去哪里旅行消费,以证明自己的经济能力;出现在某个明星的演唱会现场,以证明自己的审美水平;消费了某些奢侈品,以证明自己的生活优渥……
可见,“我在做什么”和“我在买什么”是不一样的。“我在买什么”代表的是一种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面,我们透过金钱购买一些东西,来取得自己身份的认同。
所以对于“我是什么”这个问题,表现上看起来是简单了,“我不知道我是谁?那就买我要买的东西好了,买什么我就是什么”,但实际上却更加复杂了。为什么?因为只要有钱,那些东西你可以不断去买,别人也一样,也用钱,也和你一样买买买,最后大家都买的一样,你就又没有办法区别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了,又不知道你是谁了。
我年轻的时候,麦当劳和Hello
Kitty的公司合作,购买麦当劳的套餐赠送限量版的Hello
Kitty,于是我看到好多台大的学生跑去排队去买套餐。在我看来,这种蜂拥而上的行为和现在的双11好像没什么两样,大家一起去购买,至少让你觉得自己属于这成千上万人里面,“我买到了就代表我参与了,我的心里安全了,我的身份得到了肯定。”
但反过来,如果Hello Kitty宣布,“以后Hello
Kitty无限量供应”,恐怕最先不高兴的就是那些早早排队买到的人,因为“我就是因为你有限供应,我才去抢啊”,这样才能用这个商品证明他自我的存在。
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她说最近上海很流行一种奶茶,每天有很多很多人排队都买不到,黄牛甚至加价到商品两倍的服务费依然供不应求,那些买到的人会很得意,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而那些还没有买到的人就很生气,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这种购物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身份,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
试想一下,奶茶有什么必要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来购买呢?但如果不用排队,无限量供应,每个人都买得到的话,就没有让这些人高兴的理由了,于是他的自我又在很多人里面失落了。
所以,与其在购买的过程中不断的认同自我又不断的遗失自我,不如在一开始就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比较好。
知道我是谁的人,就会欲望少一些;欲望少一些,买的东西自然会少一些,心就更静一些。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佩荣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