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310
  • 关注人气:27,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2017-07-10 13:49:07)
标签:

向善

助人

公德心

分类: 儒家

有一次上课我讲到了“人性向善”的观点,一位同学说起自己经历的“扶老人反被诬陷”事件。

事情的起因经过很简单,这位同学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太太摔倒了,就好心上去把老太太扶了起来。结果,老太太一口咬定是他推的,并且报警要求他赔偿3万元。虽然最后有现场的路人、录像证实了这位同学的清白,但原本是助人为乐的好事,最后却惹来一身麻烦,让他很是难过。

讲完故事之后,这位同学问我:“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可能都不会再轻易出手帮助了,这样的心态对吗?”

我听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并且很多人和这位同学一样,经历过这些事情后,不敢或者不愿再去做类似的善行。他们的理由是:“不是我们不想行善,而是这个社会不容许我们行善。

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最终路人帮助你证明清白,司法机关还你清白,也没有要你任何赔偿,这代表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至少不会颠倒是非黑白,冤枉了行善的人。

其次,这位老太太的做法是正常人会做的吗?显然不是。她的心态因某些缘故,扭曲到不正常的情况了,但是,像这种不正常的人在社会中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

既然如此,我们要因为极少数不正常的人而改变我们行善的心意吗?因为一位老太太的不正常行为,就扩大联想,以为大多数或甚至所有老人家都“可能”是同样的情况,是不合理也不必要的推论。

我想到另外一个事件,有一位老太太跨越马路时不慎被卡在安全岛上,没有人上前助她脱困,等警察赶到时,她已因心脏病发而死。这位老太太,不就是这种不当推论的牺牲品吗?这种风气持续发展下去,社会将演变成什么状况!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在这个社会上,固然有忘恩负义或“以怨报德”的例子,但同时也可以找到许多知恩图报或甚至“以德报怨”的例子。我们如果只看各种现象,难免无所适从,甚至六神无主了。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行善时,最获益的人是自己


      那儒家是如何看待所谓的“善行”呢?

      儒家强调“人性向善”,亦即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让自己真诚,就会由内而发产生行善的动力。因此,行善时人性可以得到舒展、伸张、实现的机会,这实在是莫大的快乐。

譬如,你坐在车上,一位老太太上车,你便起身让座。表面看来,“让座”这件善行,使老太太得到一个座位;而事实上,在她感谢你给她一个座位之时,你内心更应该感谢她给你一个行善的机会,使你得以藉此肯定自己是一个人。

      所以,行善时,真正获益的除了接受善行的人以外,更是行善者自己。儒家所强调的“行善最乐”,亦可由此观点去理解。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善有善报,是人心的普遍要求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大家公认的善行,例如看到老太太摔跤就上前搀扶,结果却遭到恶意的控告,就是明显的“善有恶报”,让大家无法理解,更难以认同。

      除此之外,别忘了人间还有各种所谓的善行或恶行,既非公认的又非明显的。

      你以为自己行善,在别人看来却未必如此;或者,你以为别人为恶,别人却毫无此意。因此,人间谁有资格担任裁判?谁能对善恶做完全公平的判断?并且,即使做了判断,又要如何予以报应?

      这一类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总是诉诸宗教信仰。譬如,佛教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然后把焦点转向来世轮回;基督宗教则主张“死后审判”,由无所不知的上帝来进行公正的裁决。

儒家不是宗教,不谈死后报应,而是深入透视人心的处境。依儒家所说,一个人行善是因为“真诚要求自己”与“真诚对待别人”所产生的动力,是出于人性向善的自觉力量。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行善,但求无愧于心


     由于“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在考虑如何“择善”时,必须由三方面来看: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三,社会规范要遵守。

      所谓“社会规范”,必须靠学习与闻见才可得知,因此人若未受教育则不易择善;所谓“对方期许”,则须由沟通来互相了解,不可自以为是或我行我素;所谓“内心感受”,则是自己可以完全负责的,而所谓“真诚”,则是“只问自己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而不计较自己的利与害”。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因此,儒家认为一个人行善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当下的与内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把眼光放在外在的报应上。换言之,“但求无愧于心”,可以使人活得坦然自在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依道而行,无论处在穷达顺逆,都快乐无比。小人只看利害,常在计较,所以总是愁眉不展。

       以此为基础,儒家当然也认为:在一个正常而合理的社会中,让好人得到富贵(此为外在的善报),而坏人受到惩罚,也是应该的。奈何所谓“正常而合理的社会”,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既然“好人难当”,我们为何还要行善?

       所以,当下一次遇到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事情,希望你还可以做到毫不犹豫。即使会有极少数的人心扭曲,但是请给人性多一点信心,向善依然是我们的本能


写在后面:


推广儒家思想就是希望在此一目标尚未实现之前,大家互相勉励以维持信心与勇气。孔子被人描述为“知其而不可为之者”,并非无故。国学若无法帮助我们建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生命的意义与素质,那么学了又有何用?

把经典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与经验结合,成为经验的指导原则,真正改善我们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