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7年被称为是“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诸如“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这些话题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好是坏?我们哪些工作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哪些工作又是只有我们人类才可以驾驭的?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先从人本身开始分析。
人本身应该如何做区分?
想要知道人类的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比较倾向于先把人的生命做一个区分,然后逐一分析被取代的可能性。
人的生命具有“身心灵”三个层次。
一、“身”,就是人的身体,这部分是可以被量化的;
二、“心”,就是人的心智。人的“心”包括三个方面——“知情意”。
1、“知”,即认知,就是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一种能力,是人的理性可以运作的部分;
2、“情”,即情感;
3、“意”,即意志,人的意志转变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三、“灵”,是“身心灵”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智慧,是“知情意”的延伸,是人的一种生命抉择和态度。
哪些部分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凡是人类社会上外在化、效率化、可以计算量化的东西,都可以被取代。所以“身心灵”的“身”是最容易被机器代替的,并且我们确实也这样做了。
例如,高盛(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曾经有600个交易员,因为运算的部分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如今只剩下2个交易员。
而“心”的层面中,“知”也很容易被取代。最有名的就是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的案例。
2016年3月,AlphaGo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
围棋比赛需要的是智商,属于认知层面,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人工智能可以掌握。围棋中任何一个步骤所引发的后续可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人能算出其中二十种就已经是高手了,而电脑却可以计算出几万几十万种。所以人类制造出来AlphaGo,AlphaGo反过来胜过了很多人类高手,是很合理的。
哪些部分是机器不容易替代的?
相对比“身”和“心”方面的“知”是可量化可取代的,之后的“情意”就不容易替代了。
在个人的情感跟个人的意志中,情感是要去感受的,比如我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意志是要诉诸行动的,比如怎么去做出某种抉择,这两方面的个体性比较明显。
举个例子,有些人愿意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做一些损己利人的事儿,比如自己不富裕,但依然拿出一大部分钱来资助贫困儿童,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理解的。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忧郁症,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有解决方案就能真的解决所有问题了吗?不可能。
因为人的本质就是问题制造者,本就会不断地形成新的问题,没有制造问题就不是人生。
人有情感意志的表现,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你说这是人类的弱点吗?确实是弱点,但如果没有这些弱点,相对的,我们就没有更多优点了。因为有了这些“弱点”,别人受委屈时我们才会给予同情和帮助,明知道会失败我们还会坚持自己的理想。
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人工智能能够针对这些事情进行分析,为你提供参考,但却不能替你做出决定,到最后还是需要诉诸于“灵”的层面。
从“灵”的层面分析,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是完整性和根本性。
完整性: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在生命不同阶段,不同的人会展现不同的面貌。比如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时孔子在经历不同生命阶段时对自我生命的感悟,但如果你在30岁时就想感受“六十而耳顺”的心理状态,对不起,这个方面,人工智能也帮不上忙。
根本性:人类面对生老病死的焦虑。
作为一个人,就必然需要面对像痛苦、罪恶、死亡等等对一个人造成的无形压力,人工智能并不能告诉我们解决这些压力的方法,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只有人类关于“灵”的很多经典思考才能给我们答案。比如,老子提到“损之又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篇》),就是要告诉人们,有时候你放下了,反而内心更为开阔,更为通达。这种境界是量化和计算的方式不可能去掌握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有了人工智能之后,人类应该去做什么工作?
人工智能必然会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这一改变对人类发展有益还是有害呢?很难一概而论。
因为一定会有一两代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失业等问题,但对人类的发展来说,这样会使得更多人开始不再只是关注技术层次,因为这个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转而关注内在的、属于个人自我心灵的层次,即“灵”的层次。
举个例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针对“灵”的层面,儒家提到“仁”,道家提到“无为”,还有其他家的一些观念。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能接触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努力学习这一部分,并加以理解,继而品味。
比如说光讲“美”这个字,你怎么去了解审美?你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丰富的资源,需要感受生命不同阶段的美,需要完整掌握社会各方面的审美,进而形成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所以,将来很多人类的工作可以围绕开发跟发展人的心灵世界去开展研究。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外在化的、可以效率化的、量化的东西,但永远不可能取代这种属于个体内心的、对于生命完整的、根本的一种觉悟的要求。
这种完整的觉悟,是每个人可以自己体会的,而且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