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周在郑州逢其原书院和朋友们交流,有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地聊到了孩子国学教育问题。他们希望我可以聊聊我的看法。
现在办幼儿、青少年国学教育的人很多,但是往往形式就是让小孩子们穿着古代的衣服、背《三字经》、《弟子规》,我觉得那是不够的。
我这几年一有机会就会提倡,当今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做的几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重编《三字经》。因为《三字经》的主要内容是在南宋末年编成的,它没有包括明朝、清朝一些重要的事迹,更别提西方的了。
现在21世纪的小孩子,你让他背宋朝以前的这些古人所掌握的社会观念,比方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在现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谁家里会有五个儿子啊?小孩子念完毕之后,和生活是脱节的。
青少年国学教育
办青少年国学教育的话,我推荐《论语》作为不二之选。《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孔子有很多学生,至少有二十几位在里面出现,很容易让小孩子有代入感。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两个角色做榜样,英文叫role model 。
人总要找一个榜样去学习效法。今天教小孩子,你可教他自己去找,「你觉得自己像孔子哪个学生?」小孩子很容易发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司马牛,我老是问问题不去思考。」、「我觉得我像子路,太冲动了。」、「我想做生意,跟子贡一样。」。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慢慢有意识说「我要学谁」,这样一来,他们不会觉得有明显的压力。
代入感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比方说,孔子很多学生个性不一样,做老师的就可以让孩子们几个人一组,分成几个群组建群,「子路群」,「子贡群」,「颜渊群」,老师只要谈到哪一句弟子的对话,你们这个群的人,就要设法把那句话说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觉得有兴趣。
我相信孩子们把《论语》学会之后,经过正确的讲解,再经过未来客观的论证,伴随着他逐渐长大,他就会觉得《论语》和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了,他会觉得人生充满希望。
有一次我到深圳去,有一个朋友他在深圳一所高中教书,他一见到我就说,「傅老师,我的薪水应该分一半给你。」我说为什么啊?他说,「我教政治课,教文化方面的课,上课都在放你的《论语讲解》。学生也很喜欢听,学生说,『这个老师讲话,不会太八股』,『讲话蛮讲道理的』。」
这位朋友的学校是所重点学校,很多小孩子很早就到国外去交换,或者去念书,回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说,「老师你教得有用啊!我到国外和外国人讲儒家,讲孔子,谈到孔子为什么不是封建落后八股,更不是让人死记硬背的教条,我能讲出道理来。他们也很服气。」
儒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毕竟我自己研究了一辈子,实在是希望推广出去。因为好东西我们自己不能珍惜、不能受用的话,就太可惜了。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对《论语》的重视,绝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所以我们现在再不赶快把这个宝贝拿回来,用起来,将来他们会以为是他们的东西呢。
幼儿国学教育
至于说太小的孩子,比如说三岁到五岁,你说用儒家怎么教呢?
小孩子三岁左右,暂时离开父母身边,上幼儿园。小孩子只要进了幼儿园,他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不能忽略,就是同侪之间的关系。同侪之间,教育者给他们一个很简单的比赛,他会觉得别人会,我也会,我们都能学会,对他来说是一个鼓励。
那么这个时候所需要的教育不一定是《论语》,我觉得最好是选一些简单的诗歌,诗词和儿歌。诗歌念起来押韵,又好听,立足于中国的地理历史,不脱离民族环境,还便于理解,小孩子容易接受。但是一定要讲解,我宁可你念一首诗,懂了,也不要你念十首诗,不懂;只是背诵,那没有用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这几十年,我知道教育没有容易的。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一样。所以只能够一步步慢慢来。
我对教育有一个简单的观念,任何阶段的教育,记得一个原则:趋势。什么是趋势?没有变坏就是好。
父母把孩子交到你手上,再到你把孩子送出去,这个过程他没有变坏,你就成功了。
不要希望把小孩子变得更好。因为你一旦要求他变得更好,达不到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他就容易自暴自弃。几乎所有的人在社会上有各种偏差的表现,或者是失败的人生,都是因为经过激励的竞争,没有达到父母老师口中说得那个「好」。
所以没有变坏就是好。
有人问,「傅老师你怎么不盼着小孩子变更好呢?」,可是你想想看,每个小孩子刚进幼儿园时,哪一个不可爱,哪一个不纯真;到了初中高中,可爱的就很少了。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每隔一两个月就要观察这个孩子在往哪里走,人生就是在观察这个「趋向」。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教学生,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在说「立志」。人生和航海一样,你没有志向的话,就没有方向,十年二十年过去,还在原地踏步,就太可惜了。
国学和双语
有朋友问,国学教育和现在流行的双语教育是不是冲突呢?
这就涉及到母语教育的问题了。
母语,就是一个人在说梦话的时候也会说的语言。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能有一种母语,我从来不相信有两种母语同时存在。
母语里面包含很多思想,比如中文里有「孝顺」,但外文就没有这个词汇,你不知道如何翻译才好。国际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趋势,但我建议,一定要把脚跟站稳,再去学其它的文化。很多家长都希望小孩子两个语言一起学,这是非常冒险的事情,这边听一听愚公移山的故事,那边听一听白雪公主的童话,到最后两边都不靠。
关于语言学习,孟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楚国的大官,想让自己的孩子讲齐国话。请问:是找楚国人教小孩讲齐国话,还是找齐国人教呢?当然是找齐国人了。但是这边齐国老师刚上完课,一出门面对的都是楚国的语言环境,想要把齐国话学好,是不可能的。孟子给的建议是,把小孩送到齐国待几个月,学不会齐国话都不可能。
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更是思想的本质,你从小学的母语,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强烈建议,中国人的孩子,先把中文学好。
我有一个妹妹,开外文幼儿园,一进校门,「no Chinese」,不能讲中文,这样家长就会有一种心理安慰,觉得我的小孩子在讲英文;但是具体作用能有多少,我们心里都清楚。多少外国人现在拼命让小孩学中文,既然我们有中文的基础,为什么不先把中文学好呢?
中文学好之后再学外文会不会有损失呢?根本不用担心,到外国去待三个月,你不讲外文都不行。我自己有亲身经历。我在美国念书四年,第二年的时候把我女儿带去了,她五岁多,没有学过英文,在美国学校待了两个月后,她可以和别人用英文吵架。后来我就把她送回了台湾,接受中文教育。
语言带来的是思考的力量。思考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母语,你如果连中文思考的逻辑都不能掌握清楚,学外文更容易混淆。
我认识很多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一方面学外文,一方面学中文,真辛苦,可两边都没学好,到最后也不太可能成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专家,再好的语言才华也被糟蹋了。
我出国念书的时候30岁,用英文念书还行,讲话不行。但全班15个人,我第一个毕业,为什么?就两个字:用功。一个人只要脑袋正常,拼命用功,谁赢得过你?
人有求生本能,尤其是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决心的话,就算将来到了国外,也不会有任何语言上的优势。
少追热点,多读经典。
哲学也可以鸢飞鱼跃,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