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848
  • 关注人气:27,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何去何从

(2017-02-09 13:45:15)
标签:

至人

孔子

庄子

孝顺

分类: 道家

为什么不应该依循世俗观念去追逐富贵呢?庄子并非盲目反对一般人的想法,而是期许我们分辨轻重本末。《庄子.让王》记载颜阖婉拒鲁君送来钱财之后,继续评论此事说:当圣人有所动作时,一定要看清楚他设定的目标与采取的方法。如果有人在此,用随侯的宝珠去射高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取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贵重,而所要的东西轻贱。谈到生命,难道不比随侯的宝珠更贵重吗?

 

生命可贵,所以不宜耗费时间与力气去谋求财富。那么,到底谋取什么对象才是合适的?

 

庄子对儒家的选择也有清楚的认识。以曾子为例,他就认为孝顺比财富更为重要。《庄子.寓言》记载如下:曾子第二次做官时,心境又起了变化。他说:我先前做官时可以奉养双亲,只有三釜的俸禄而心里很快乐;后来做官时,有三千钟(这是三釜的一万倍)的俸禄而不及奉养双亲,我心里很难过。

 

弟子请教孔子说:像曾参这样,可以说心中没有牵挂着利禄吧?孔子说:已经有所牵挂了。如果是无所牵挂的人,那里会有哀伤呢?他看待三釜、三千钟,有如看到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

 

在此,孔子所代表的是庄子,因为孔子过世时,曾参才二十六岁,怎么可能已经两度做官,又增加了一万倍的待遇?庄子的意思是:儒家以孝顺为重,那么就不必在乎待遇多少,因为父母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子女的体贴照顾。由此可见,庄子也认同孝顺优于钱财,并且真正的孝顺不是钱财所能决定的。

 

这里出现了转折点。庄子对于世俗所珍惜的价值,是否可以欣赏呢?答案是肯定的。《庄子.天地》记载尧去华地游览时,华封人祝福他长寿、富有、多生男子,结果尧都加以推辞,理由是:多生男子就多恐惧,富有就多麻烦,长寿就多屈辱。三样东西都不能用来涵育天赋,所以我要推辞。

 

华封人对这三样东西反而提出正面的观点。他说:天地生养万民,一定会授与职务。多生男子就分别授与职务,有什么好恐惧的?富有就让别人来分享,又有什么麻烦呢?接着,谈到长寿,就说得较多了。

 

华封人继续说:圣人随遇而安,饮食简单,就像飞行的鸟不留痕迹。天下有道,就与万物共同发展;天下无道,就在闲居中修养天赋。活了一千年,觉得够久了,就离开人间登上仙境,乘着白云飘到仙乡。世人担心的『老、病、死』三种祸患都不会降临,自身常保无灾无难,又有什么屈辱呢?

 

换言之,庄子并不排斥寿、富、多男子,因为这些也可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若是强加排斥,不也是一种执着吗?其中,关于富与多男子的考虑,尚且不难理解;但是关于寿的那一段描写,像活了一千年离开人间登上仙境,乘着白云飘到仙乡,就显然是指某种心灵境界而言,不可能真有其事。那么,庄子的用意是什么?

 

《庄子.天道》有一段描写至人”(最高境界的人),可以作为参考。至人拥有天下,天下不是很大吗?却不足以成为他的负担。天下人争夺权柄,他不会同流合污;但处于无所假借的状态,因而不随万物转移;他穷究事物的真相,能够把握住根本。所以他超越天地,遗忘万物,而精神未尝有任何困扰。

 

我们在思索何去何从的问题时,首先要分辨轻重,以免遭到随侯之珠的嘲笑;其次要使自己安心,此时孝顺又何尝不可?而最重要的则是不须排除任何价值,但是务必努力做到精神未尝有任何困扰。能做到这一点,何去何从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何去何从
后一篇:孤独三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