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2017-01-15 08:49:05)
标签:
孔子苏格拉底苦乐无常光明 |
分类: 哲学.人生 |
自从学习哲学以后,我对于”智慧”一词特别敏感。”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为何只说”爱好”而不说”拥有”呢?这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都一致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一切认识(从感觉到知识)皆离不开感官,而感官始终受制于现象世界的变化,既然是变化,就代表无常,试问无常之中会有智慧吗?
“爱好”一词表示心有所向,念兹在兹,可以逐渐接近光明。如此一来,人生成为旅行,”旅”代表不能真正安顿,”行”代表修行,要做好今生的功课。所谓”功课”,就是要提升心灵,使它日益摆脱身体与感官的束缚。于是,哲学家的言行表现应该有些特别的地方。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哲学,人生将是盲目的。”
所谓”盲目”,并非眼睛失去功能,而是专就人的自由选择而言。人有自由,以致能够并且必须选择。人生不正是一连串的选择所构成的吗?我们眼前的处境不正是过去某些选择所造成吗?如果归结人类的生活经验,那么最普遍的经验不是别的,而正是”后悔”。试问:谁不曾后悔过?谁不希望人生可以重新来过?经常有学生问我:如果重念一次大学,您会如何选择科系,选择课程,甚至选择生活态度?我的回答常是:对过去的一切,与其懊恼悔恨不如加倍珍惜当下的一切,并且谨慎做好以后的选择。
然而,问题在于:选择谈何容易!一般人所考虑的是”对自己有利”。但是,”利”有远近之别,今天以为有利的,到了明天就不一定了;”利”有人我之分,损人利己的事也可以做吗?当然,在此可以说:要看损人的人是谁?不仅如此,世事多变,我们如果没有基本的原则与理念,整天都在思索如何因应突发的状况,那么人生注定是苦多乐少的。
谈到苦乐,苏格拉底首先质疑有形可见的物质欲望。这种欲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到了山脚下碎成一片片,竟然空洞而无实体,以致像是南柯一梦。用比喻来说,就是”竹篮盛水”,永远装不满,然后人生就在忙碌追逐中逝去了。当然,没有人可以否定欲望的必要性。所谓”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但是有它还不够”。我们满足生理需求,这是必要的;但是接着要问: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使人生更为圆满?
苏格拉底继续讨论”苦乐”问题,最后提出一个看似极端的建议。他请大家思考:是加害者(做坏事而使别人受苦的人)比较快乐,还是受害者比较快乐?他的答案很清楚,他宁可做个受害者。因为,受害者表面上受尽苦难与折磨,但是内心无所愧疚。反之,加害者表面上张牙舞爪,而其内心不仅忧虑别人的反抗及社会的舆论,还会有深沈的不安,因为他自知不公不义。换言之,苦乐应该由内心作最后的裁决。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时,曾经受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当时情况极为险恶,还有学生病倒了。子路受不了这种气,就对老师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如此回答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小人处于困境就胡作非为,毫无操守可言。君子却依然坚持原则,借着穷困来砥励志节,有如巨石当道,正可以激起美丽无比的浪花。没有淬炼,人的心灵将有如侏儒,根本没有成长的机会。
像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大致有三点特色:一,使用语词非常谨慎,擅长分析概念,以求言之有物。二,在判断时,知道自己的根据与标准是什么,做到客观而合理。三,志在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谈为何而生,也谈为何而死,进而将人类、自然界、神明界联系起来,作”一以贯之”的说明。正是由于这三点特色,我们研习哲学,常有愉悦的心得,宛如在航海中找到一个罗盘,可以清楚知道何去何从,由此减少人生的困惑,并且进而仔细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