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新又新的人生

(2016-07-29 08:11:58)
标签:

孔子

老子

庄子

分类: 哲学.人生

在肯定人的生命结构有身、心、灵三个层次之后,接着要思考这样的生命应该如何发展。我们以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三句话来概括这三方面的基本态度,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就是:一个人要如何安排时间与力气,去因应必要的、需要的与重要的?譬如,上班族每周工作五天,这是谋生所必要的;那么周休二日做什么事呢?自然要考虑心与灵的层次,亦即从事需要的及重要的事了。至于退休之后,则更要全力投入心智与灵修的活动中,使人生有一个精采的压轴与完美的句点。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平日就须提醒自己:是否一直在成长及进步,是否日新又新?人若缺乏持续的努力,是不可能突然改头换面的。

 

西谚有云:观念引发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发动的起点是观念,亦即我们在求知及学习时所获得的。以儒家为例,孔子劝勉弟子好学,而他自己也以好学自许。他的要配合思与行,亦即好学、深思、力行三者并进,将使一个人见闻广博、心得丰富,并且德行日趋卓越。若是未达德行上的日新又新,就很难得到孔子的赞许。

 

孔子自己也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做为他的忧虑,因为进德修业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从十五岁立志求学以后,一路从三十而立往上直到七十岁,每十年就有新的境界。如果他活到八十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也会说出一番新的体悟。换言之,人的生命处境是:身体难免于衰老,心智也必然有其限制,而灵性的运作却可以持续发展,甚至突破生死的界线,就是一方面无惧于死亡,另一方面可以坦然说出杀身成仁,好像深信死后将有一个别开新面的永恒世界。

 

儒家的人生观充满了目的意识,肯定人生不是徒然无谓的苟且存活,而是要完成向善的人性,追求止于至善,从而抵达圆满的结局。这样人生是日新又新的,因为改革的动力由内而发。这是以灵来整合身心的具体示范。有了儒家这样的观念,人生的遭遇不论如何困窘,都可以像孔子与颜渊那般快乐,并且为人处事依然有如行云流水,豁达大方而从容自得。

 

如果眼光转向道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印象吗?道家强调智慧,就是要从来理解及观看万物。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看来,万物并无贵贱之分,如此一来也谈不上什么新旧之分了。那么,人生一切活动岂非重复而乏味,好像春夏秋冬依序循环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

 

老子知道人的心念常在活动,如果目标投注于人间,则将难免于争夺暴乱甚至死于非命。那么,要如何才好?他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意思是:持守这种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譬如,我们每达成一个目标,立即设想此目标只是过程之一站,是长程目标的一个阶段;或者,从生命终点回顾此一目标,则只是小成而已;再或者,从历史观点、从宇宙观点、从道的观点来看,我们还有无限的天地可以提升。如此一来,生命不是常在创新之中吗?

 

总而言之,由于各种机缘的配合,一个人得以诞生于世。他越早明白自己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就越容易作出完整的人生规划。他还须学会:心智是活动的枢纽,应该以何种态度分别对待身心与灵;并且,灵的修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以这些观念为基础,我们在拓展生命的深度、宽度与高度时,就会觉得层次井然,可以日起有功、日新其德、日增其慧,稳健而充实地善度一生。

日新又新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周易哲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