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己为本自己为根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大道要游 |
庄子(368-288B.C.)生当战国时代中期,学习老子思想而深有心得。他眼见天下大乱,于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写下著作传诸后世。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扼要介绍了庄子的观点,认为其学问"无所不窥",大力批评儒家与墨家,并以老子为依归。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内容充满奇情幻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但是从他所引述的庄子三篇文章(〈渔父〉、〈盗跖〉、〈胠箧〉)看来,他并未把握到重点。今所传之《庄子》读本约七万字,为晋代郭象作注,分为三十三篇,即是"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中内篇代表作者的核心观念,而司马迁所引之三篇皆属外篇与杂篇。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庄子对各家学问都有一定的理解,也提出中肯的批评。像儒家、墨家、兵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等,虽在世间各有信徒也互争雄长,但在庄子看来都是一偏之见,既无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也为个人生命带来更大困扰与更多烦恼。
庄子的写作策略是"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借想象的故事来说明他的道理,于是鸟兽虫鱼、树木花果、山河大地、风雨雷电,以及神话传说、奇人轶闻,都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成为他借事说理的巧妙工具。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话,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庄子最常借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卮言是指随机应变的话,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其表达方式。
庄子在〈大宗师〉谈及"道"时,以"自本自根"一词来描述,亦即他认为老子的道是"自己为本,自己为根",这正是一锤定音,精准地把握了老子思想。后世以"老庄"并称,作为道家代表,殆无可疑。
老子书中屡屡出现的"圣人"一名,所指的是"悟道的统治者",这表示老子对当时的政治领袖仍寄以厚望,希望他们及时悟道。庄子对统治者毫无信心,于是侧重"悟道"一词,在他笔下的悟道者,除了偶用"圣人"一名之外,最常见的是"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奇特的名称。他期许每一个人修练到"悟道"的程度,然后可以像他一样"上与造物者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无比开阔、无比卓越、无比逍遥、无比自在的。我们简单以四句话来概括。
一,与自己要安。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绪反应,却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处境,见利思害,避开危险,再以审美眼光看待万物。
二,与别人要化。活在世间,上策是"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随俗从众,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独行;内不化是因内心与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响,不动如山而安然自处。
三,与自然要乐。自然界依规律而运作,没有不公平的可能性。人正可亲近自然界,暂时消解人间的烦恼与不公不义的现象,享受"万物与我为一"的乐趣。
四,与大道要游。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皆在道之中,而道也"无所不在"。人若悟道,就像婴儿回到母亲怀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适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审美感受洋溢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