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论语》的人,会记得全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若想了解别人,必须先明白言语的使用,因为「言为心声」。然而,言语真的可以代表心意吗?知言的困难在此。
孟子认为自己在「知言」方面,颇有过人之处。他所谓的知言是:「偏颇的言词,我知道它的盲点;过度的言词,我知道它的执着;邪僻的言词,我知道它的偏差;闪躲的言词,我知道它的困境。这些言词从心思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在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具体的事务。如果有圣人再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上)
在此谈到四种言词,就是「诐辞、淫辞、邪辞、遁辞」,亦即这些言词「偏颇、过度、邪僻、闪躲」,显然是言不由衷而另有隐情或图谋。孟子可以分辨其中的「盲点、执着、偏差、困境」,然后一一对症下药,不让它们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引发世间的混乱与灾难。
孟子并未说明他如何具备这种知言的专长,我们从他的言行来判断,至少可以肯定他是饱读诗书,深通人情世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是个细心的听者。事实上,知言是我们一生都在努力达成的处世目标。
且举一件新闻为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以八十二岁高龄,准备迎娶二十八岁的翁小姐。大家都以祝福的心情,看待这一桩美事,也期待杨先生能在科学界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些专家预测,说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有可能超越爱因斯坦的人只有五位,而杨氏就名列其中。
既然本文谈的是「知言」,所关心的自然是杨先生在这件事上说了或写了些什么。报纸上披露的是杨先生写给翁小姐的情诗。情诗当然充满浪漫的气氛,就像柏拉图所说,恋爱的人属于某种疯狂状态中的人,会把一切都美化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所以我们也不必探讨翁小姐是否真的像杨先生所描写的那般完美。
比较值得思索的是,杨先生在情诗中提及:翁小姐有如「天使」,是「上帝」赐给他这个「老灵魂」的最后的礼物。我放在括号中的这三个名词,全都是比喻呢?或者,它们还有实际指涉的意义。如果都是比喻,我们就可将这句话改写如下:「翁小姐是人间少有的完美女子,像梦中的天使一样;她是命中注定,有如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要来使我这个老迈的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
如果不信任何宗教,上述的改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人人皆有作梦的权利,梦到天使(有翅膀,或是会飞翔)、并不是稀奇的事。「上帝」一词犹如命中注定的安排,不是理性所能掌握的,而每个人也都有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礼物(礼物本来都是好的,后来起了意外的变化,才会由当事人认定为坏)。至于「灵魂」,则已成为「内在自我」的代名词,在古代希腊,是以「灵魂」指涉生机与活力的,所以现在可以用来描写重振生命的能量。
不过,像杨振宁先生这样一位专业学者,应该不会全以「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认为他是在快乐情绪笼罩下,不由自主地说出内心最深刻的信念。换言之,杨先生相信上帝存在,以其无比的智慧与爱心在照管这个世界以及每一个人。他也相信人有灵魂,而灵魂才是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事实上,上帝与灵魂是一对互相支持的概念。亦即,相信上帝就必须同时相信人有灵魂,否则上帝无法施展作用;而相信人有灵魂也必须同时相信上帝存在,否则灵魂无所归依。但是,相信天使则是另一回事。如果把天使视为灵界(由鬼神组成)的一部分,也不无可能,但是通常天使存在于传统与梦境中。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学到一点,就是「知言」要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困难。孟子能够知言,也因而值得我们向他多多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