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螳螂捕蝉

(2015-06-19 16:11:32)
标签:

庄子

盟约

宝珠

螳螂

分类: 道家

   看到利益时,应该考虑什么?儒家敎我们「见利思义」,看到利益要想该不该得:是否遵守法律与合乎礼仪?是否自己努力之后的成果?是否有损人利己的嫌疑?


    庄子对于仁义采取质疑的态度,因为仁义的判断标准未必是普遍有效的。那么,他的建议是什么?他主张「见利思害」,面对任何利益时,都要想一想它的后遗症,或者它要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我们得到之后会不会后悔等等。它提供的寓言是「螳螂捕蝉」。


    我们从小熟悉的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鹊在后。这自然是出于《庄子》一书,只是原文有一字之别。在原文是「异」鹊在后。这则寓言在说些什么?我们对利害应该如何考虑?它对现代人又有何种启发?这些都是等待我们去探索的题材。


1.「螳螂捕蝉」的文本

    庄子年轻时做过宋国的小公务员,担任「漆园吏」。后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就回到乡下靠织草鞋维生。织草鞋收入极微,他为了养家糊口,经常在住家附近的山野中打鸟,在河水边钓鱼。日子过得穷困,但也悠闲自在。以下一段数据很可能是庄子亲身经历的事件。原文如后:


    庄子到雕陵的栗园附近游玩,看见一只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张开有七尺,眼睛直径有一寸,牠飞过来时,翅膀擦到庄子的额头,然后停在栗林中。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大却飞不快,眼睛大却看不清。」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手握弹弓,守候在一旁。


     这时看到一只蝉,刚刚找到舒服的树荫,忘了自己还有身体。一只螳螂躲在隐闭的树叶中,准备捕捉这只蝉,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还有形躯。而这只怪鹊呢?他盯住螳螂正要下手,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是只大鸟。


     庄子心生警惕说:「啊!万物就是这样互相牵累,因利害而一个招惹一个啊!」他扔下弹弓转身离去,这时栗林的守园人在后面追赶责问。(山木


     以上是这一章的前半段。庄子的额头被异鹊的翅膀碰到时,他在惊讶中带着一点欣喜,因为他随身携带的弹弓可以派上用场了,他也开始想象家人桌上会多出一道佳肴了。


     哲学家无不好奇,庄子自不例外。他想弄清楚这只怪鸟为什么会无视于他这个业余猎人的存在与威胁。他跟过去一看究竟,才发现食物链的状况。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食物链,这是简单而明显的事实。但是庄子依然看出一个道理。如果蝉无法避开螳螂的捕捉,那么为什么眼前偏偏是这只蝉而不是别的蝉呢?依此类推,则螳螂、异鹊也是如此。


     蝉见到利(舒服的树荫),就大声欢唱「知了」,忘了自己还有身体,更想不到这样会招来天敌的毒手。螳螂见到利(欢唱中的蝉),也忘了自己还有形躯,大概是弓起背、张开双爪,而这种动作正好吸引了异鹊由天而降。异鹊呢?他居然忘了自己是只大鸟,以致翅膀擦过庄子的额头而不自觉。食物链的上游是庄子吗?换作一般人,恐怕也会忘了自己走进栗园有被误会为小偷的危险。庄子及时警觉,但还是慢了半拍。


    他离开时为何丢下弹弓呢?就是要让别人发现他双手空空,没拿任何东西,所以即使被抓到也没有现行犯的嫌疑,如此或可全身而退。他平安回到家中之后,还有后半段数据如下:


    庄子回到家中,三天都不开心。弟子蔺且于是问他说:「老师为什么最近觉得不开心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躯而忘了自身的处境,看多了浊水反而对清水觉得迷惑。并且我曾听老师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顺从那个地方的习俗。』现在,我在雕陵游玩而忘了自己还有身体,让怪鹊擦过我的额头;在栗林游玩而忘了自己是谁,让栗林守园人以为我是可耻的小偷,我就是因为这样才不开心的啊!」


    由此可知,庄子在自家附近收了一些学生,平常来往相当密切,并且蔺且是《庄子》书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学生。同时,庄子不是没有情绪,他也为了这事而三天不开心。他的不开心固然是因为被人误会,但更因为他没有谨守自己的原则:见利思害。


        庄子归纳生物的表现是「见利忘害」,因而提早结束了生命。那么,人呢?世间的人不也是因为见利忘害而牺牲了时间、健康、精神,甚至生命吗?在《庄子》书中,「忘」字多半是好的意思,譬如「鱼相忘于江湖」就是庄子期许人们向往的意境。但是在这则寓言中,「忘」却是致命伤,因为它代表受到外在利益的诱惑,而忘了自己的处境。


        因此,「忘」有双重指意:一种是见利忘害,表示陷入迷惑与危机之中,这是我们应该应该避免的;另一种才是化解执着的意思,让自己与万物可以相通共融。


2.利害之间

庄子对于人间利害的观察,既周全完整,又细腻长远。试举数例以说明之。


首先,不要被眼前的近利所迷惑。在列御寇有一段数据,很可能是庄子的亲身经历之一。内容是:有人想请庄子做官,庄子答复使者说:「你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披的是文彩刺绣 ,吃的是青草大豆,等他被牵到太庙待宰的时候,即使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牛,办得到吗? 」这是借牛来比喻人的情况,近利短视的结果,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另有一次,庄子明讲是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游说他做官。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听了来人之意,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特地用竹箱装着他的遗骸,还用手巾覆盖着,保存于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可死了,留下骨头受到尊贵待遇呢?还是宁可活着,拖个尾巴在泥地里爬来爬去呢?」(秋水)这两位大夫的回答很清楚,庄子让他们去作明智的选择。


其次,利与害相互依存。有些利益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也有些利益则让人做出无耻的行为。庄子说了两个故事,其中的得利者都向庄子炫耀自己的外在成就,结果如何呢?


列御寇中,有一段数据,内容如下。有人去拜见宋王,获赠十辆马车,他就以这十辆马车向庄子夸耀吹嘘。庄子说:


「河边有一家穷人,靠编织芦苇为生。有一天,做儿子的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做父亲的对他说:『拿石头来敲碎它!千金宝珠一定是藏在九重深渊黑龙的颔下,你能取得宝珠,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黑龙是醒的,你还能保住小命吗?』现在宋国的形势,更胜过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猛,更胜过黑龙;你能得到马车,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宋王是醒的,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庄子在此是好心提醒此人:一次得利是侥幸,若以为次次皆可如愿,则大祸不远矣。


列御寇另一段数据就谈到为了利益而无耻,实在大可不必。其文如后: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代表宋王出使秦国。他出发的时候,获宋王赠送几辆马车。秦王欣赏他又赠给他一百辆马车。他回到宋国后,去见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那是我赶不上的;一旦见到万乘之君,就有百辆马车跟从于后,那才是我的过人之处。」


庄子听他嘲讽自己的穷困,说起话来就不客气了。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使脓疮溃散的,可以获得一辆车;舔好痔疮的,可以获得五辆车。所以治疗的部位愈卑下,所获得的车辆就愈多。你难道是治好了他的痔疮吗?不然怎么得到这么多车辆呢?你快走开吧!」


然后,庄子还提醒我们:为利益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在让王中,他借颜阖之口说得十分明确:「现在世俗的君子多半为了追逐外物而危害身体,放弃生命,岂不是很可悲!当圣人有所动作时,一定要看清楚他设定的目标与采取的方法。如果有人在此,用隋侯的宝珠去射高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取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贵重,而所要的东西轻贱。谈到生命,难道不比隋侯的宝珠更贵重吗?」


生命之可贵,胜过隋侯宝珠;不仅如此,还胜过天下呢!让王中还有一段故事,子华子对昭僖侯说:「现在让天下人到你面前写下盟约,盟约上说:『左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右手;右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左手;然而取得盟约的人必定取得天下。』您还愿意去夺取吗?」昭僖侯说:「我不去夺取。」


这是「两臂重于天下」,那么何况是身体,更何况是生命呢?这种乱世中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效。见到利益时,首先要考虑:为了得到它,我需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是我付得起的吗?我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3.人生启发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 )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心想而事不成。另一种呢?是心想事成。」


  这话听来有趣,但究竟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都会同意:心想而事不成,确实可以算是悲剧。譬如,考试不顺利,没法念理想中的高校与科系;谋职失败了,感觉走投无路;另外,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也都可能出现种种挫折与抱怨,让人觉得万念俱灰。


  但是,为什么王尔德会认为「心想事成」也是悲剧呢?这就比较复杂了。譬如,一个人心想事成之后,可能发现自己所成就的与原先所预期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很快就觉悟大学不是中学时代所向往的天堂;有些人努力半辈子,赚了钱之后才觉得有钱不一定快乐,换言之,心想事成之后,才发现目标并不值得自己全力以赴去争取。时间不能重来,成就变成负荷,我们许多人不是背着自己所特制的十字架,蹒跚地爬行于人间吗?


  并且,当你心想事成时,别忘了在你周围有一些失败者正在饱受煎熬,他们直接或间接与你的成功有关啊!孔子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意思是国家上轨道,才可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为什么?因为你的成功很可能是不择手段取得的,或者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乱世中飞黄腾达,难道值得尊敬与取法吗?儒家与道家观点类似而理由大异其趣。


  《易经》有个颐挂,卦象是「山雷颐」(螳螂捕蝉)从卦象看来,它就像一张口,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说话。以吃来说,颐就是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饮食。这里就牵涉到利害关系了。颐卦六爻有三爻为凶,这在六十四卦中是很少见的。意思是:在追求饮食需要时,僧多粥少是常见的事,你若要心想事成,就难免成为别人的竞争对手。即使你终于成功了,也无法保证可以维持多久。说话也有类似的情况,同样一张口,搅得天下人心惶惶。与庄子同时的纵横家不就是如此吗?他们靠着「计较利害」的小聪明,游说充满野心的各国诸侯。得意时,可以身配六国相印;失意时,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颐卦的大象传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只有言语谨慎,饮食节制,才有机会在利害冲突的状况中保全自己。


  庄子是道家代表,对于老子思想深有体认并且加以发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里面。一个人从小受尽折磨,他的情绪智商与逆境智商在考验中不断成长,将来的情况呢?不论他是否取得外在的成就,至少他内心很容易为了小小的顺利而觉得快乐与感恩。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反之,一个人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不知劳苦、辛苦、痛苦为何物,那么他将来呢?倒不是说一定倒霉,而是很容易因小小的不顺利而愤怒怨恨。这,不也是一种灾祸吗?


  能够看透福祸相互倚伏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处境就可以释怀了。得意时不骄傲,不会像庄子底下的那两位宋人自吹自擂,而不知道危险正在迫近。失意时不灰心,以庄子本人来说,他简直是世人眼中的失意代表,但是谁会认为庄子灰心失望?《庄子》书中,除了大谈「游」与「化」之外,还不断谈到「乐」。而他笔下的乐,无不是经由智慧而来的觉悟。只要觉悟万物都是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就可以化解自我的利害念头,除去了分别心之后,只有一个整体的道,因此人生何处不可游?


  要把人生的遭遇从悲剧转化为喜剧,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计较利害与得失,并且从整体来欣赏人我之间与物我之间的互动。


螳螂捕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