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标签:
庄子盟约宝珠螳螂 |
分类: 道家 |
1.「螳螂捕蝉」的文本
2.利害之间
庄子对于人间利害的观察,既周全完整,又细腻长远。试举数例以说明之。
首先,不要被眼前的近利所迷惑。在〈列御寇〉有一段数据,很可能是庄子的亲身经历之一。内容是:有人想请庄子做官,庄子答复使者说:「你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披的是文彩刺绣 ,吃的是青草大豆,等他被牵到太庙待宰的时候,即使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牛,办得到吗? 」这是借牛来比喻人的情况,近利短视的结果,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另有一次,庄子明讲是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游说他做官。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听了来人之意,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特地用竹箱装着他的遗骸,还用手巾覆盖着,保存于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可死了,留下骨头受到尊贵待遇呢?还是宁可活着,拖个尾巴在泥地里爬来爬去呢?」(〈秋水〉)这两位大夫的回答很清楚,庄子让他们去作明智的选择。
其次,利与害相互依存。有些利益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也有些利益则让人做出无耻的行为。庄子说了两个故事,其中的得利者都向庄子炫耀自己的外在成就,结果如何呢?
在〈列御寇〉中,有一段数据,内容如下。有人去拜见宋王,获赠十辆马车,他就以这十辆马车向庄子夸耀吹嘘。庄子说:
「河边有一家穷人,靠编织芦苇为生。有一天,做儿子的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做父亲的对他说:『拿石头来敲碎它!千金宝珠一定是藏在九重深渊黑龙的颔下,你能取得宝珠,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黑龙是醒的,你还能保住小命吗?』现在宋国的形势,更胜过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猛,更胜过黑龙;你能得到马车,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宋王是醒的,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庄子在此是好心提醒此人:一次得利是侥幸,若以为次次皆可如愿,则大祸不远矣。
〈列御寇〉另一段数据就谈到为了利益而无耻,实在大可不必。其文如后: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代表宋王出使秦国。他出发的时候,获宋王赠送几辆马车。秦王欣赏他又赠给他一百辆马车。他回到宋国后,去见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那是我赶不上的;一旦见到万乘之君,就有百辆马车跟从于后,那才是我的过人之处。」
庄子听他嘲讽自己的穷困,说起话来就不客气了。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使脓疮溃散的,可以获得一辆车;舔好痔疮的,可以获得五辆车。所以治疗的部位愈卑下,所获得的车辆就愈多。你难道是治好了他的痔疮吗?不然怎么得到这么多车辆呢?你快走开吧!」
然后,庄子还提醒我们:为利益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在〈让王〉中,他借颜阖之口说得十分明确:「现在世俗的君子多半为了追逐外物而危害身体,放弃生命,岂不是很可悲!当圣人有所动作时,一定要看清楚他设定的目标与采取的方法。如果有人在此,用隋侯的宝珠去射高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取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贵重,而所要的东西轻贱。谈到生命,难道不比隋侯的宝珠更贵重吗?」
生命之可贵,胜过隋侯宝珠;不仅如此,还胜过天下呢!〈让王〉中还有一段故事,子华子对昭僖侯说:「现在让天下人到你面前写下盟约,盟约上说:『左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右手;右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左手;然而取得盟约的人必定取得天下。』您还愿意去夺取吗?」昭僖侯说:「我不去夺取。」
这是「两臂重于天下」,那么何况是身体,更何况是生命呢?这种乱世中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效。见到利益时,首先要考虑:为了得到它,我需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是我付得起的吗?我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 )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心想而事不成。另一种呢?是心想事成。」
这话听来有趣,但究竟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都会同意:心想而事不成,确实可以算是悲剧。譬如,考试不顺利,没法念理想中的高校与科系;谋职失败了,感觉走投无路;另外,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也都可能出现种种挫折与抱怨,让人觉得万念俱灰。
但是,为什么王尔德会认为「心想事成」也是悲剧呢?这就比较复杂了。譬如,一个人心想事成之后,可能发现自己所成就的与原先所预期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很快就觉悟大学不是中学时代所向往的天堂;有些人努力半辈子,赚了钱之后才觉得有钱不一定快乐,换言之,心想事成之后,才发现目标并不值得自己全力以赴去争取。时间不能重来,成就变成负荷,我们许多人不是背着自己所特制的十字架,蹒跚地爬行于人间吗?
并且,当你心想事成时,别忘了在你周围有一些失败者正在饱受煎熬,他们直接或间接与你的成功有关啊!孔子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意思是国家上轨道,才可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为什么?因为你的成功很可能是不择手段取得的,或者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乱世中飞黄腾达,难道值得尊敬与取法吗?儒家与道家观点类似而理由大异其趣。
《易经》有个颐挂,卦象是「山雷颐」()从卦象看来,它就像一张口,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说话。以吃来说,颐就是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饮食。这里就牵涉到利害关系了。颐卦六爻有三爻为凶,这在六十四卦中是很少见的。意思是:在追求饮食需要时,僧多粥少是常见的事,你若要心想事成,就难免成为别人的竞争对手。即使你终于成功了,也无法保证可以维持多久。说话也有类似的情况,同样一张口,搅得天下人心惶惶。与庄子同时的纵横家不就是如此吗?他们靠着「计较利害」的小聪明,游说充满野心的各国诸侯。得意时,可以身配六国相印;失意时,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颐卦的《大象传》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只有言语谨慎,饮食节制,才有机会在利害冲突的状况中保全自己。
庄子是道家代表,对于老子思想深有体认并且加以发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里面。一个人从小受尽折磨,他的情绪智商与逆境智商在考验中不断成长,将来的情况呢?不论他是否取得外在的成就,至少他内心很容易为了小小的顺利而觉得快乐与感恩。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反之,一个人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不知劳苦、辛苦、痛苦为何物,那么他将来呢?倒不是说一定倒霉,而是很容易因小小的不顺利而愤怒怨恨。这,不也是一种灾祸吗?
能够看透福祸相互倚伏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处境就可以释怀了。得意时不骄傲,不会像庄子底下的那两位宋人自吹自擂,而不知道危险正在迫近。失意时不灰心,以庄子本人来说,他简直是世人眼中的失意代表,但是谁会认为庄子灰心失望?《庄子》书中,除了大谈「游」与「化」之外,还不断谈到「乐」。而他笔下的乐,无不是经由智慧而来的觉悟。只要觉悟万物都是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就可以化解自我的利害念头,除去了分别心之后,只有一个整体的道,因此人生何处不可游?
要把人生的遭遇从悲剧转化为喜剧,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计较利害与得失,并且从整体来欣赏人我之间与物我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