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政治规画

标签:
仁爱统治者父母古人政治 |
分类: 儒家 |
人群聚集而为国家,国家无论大小,都需要有人来治理。最简单的分类是统治者与受治者。以人数来说,受治者永远是多数,是负责纳税的百姓,而属于少数的统治者,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治理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要响应百姓的需求。简单说来,一个人在短短的一生中究竟有何恒存的需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论古今中外,向来都是一样的,就是「仁爱」与「正义」。
就像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双亲,父亲象征正义,执行公平的赏罚,使孩子必须行善避恶;母亲象征仁爱,提供宽容与希望,使孩子活得平安愉快。我们有一句古话,「人穷则呼天,痛则呼父母」。此时「父母」连用,代表仁爱,在我遭遇病痛时提供安慰,而「天」则代表正义,可以给我适当的报应,但不该让我穷困而走投无路。
在我国古代经典中,谈论政治理想最清楚的莫过于《尚书‧洪范》。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推到大禹治水之后,上天对禹的鼓励与指点。但其叙述的时间则在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后不久。
一,《尚书‧洪范》的背景
按照大致的推算,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周朝(西周与东周)八百多年。因此在周武王革命成功之前,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可信历史。那么,这一千多年之中,国家是如何组织与如何运作的?君主的角色与责任是什么?百姓如何才可安居乐业?这些攸关政治规画与理想的问题,在《洪范》可以找到答案。
周武王革命成功,约在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得天下与治天下是两回事,武王于是请教商朝遗贤箕子(商纣王的叔父),他说:上天照顾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但我不明白其中的常法常则,请您指教。
箕子在回答时,把场景推到夏朝开国之君大禹的时代。他说:大禹治平洪水,建立大功,上天于是赐给禹「洪范九畴」,做为常法常则。「洪范」为大法,「九畴」为九类。国家所应具备的是分为九类的大法则。其内容如下。
二、《尚书‧洪范》的前四范畴
(一)五行:五种自然界的素材,「水火木金土」,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必须妥善开发及管理。
(二)五事:人的五种天赋能力,「貌言视听思」,要谨慎修养,朝正途培育,才可相安无事。
(三)八政:政府的八个行政部门:食(农业收成)、货(货物用品)、祀(祭祀礼仪)、司空(建筑房舍)、司徒(教育规画)、司寇(社会治安)、宾(外交事务)、师(军队国防)。
(四)五纪:农业社会要注意天时与节气。如:岁(一年四季)、月、日、星辰(二十八宿、十二辰)、历数(节气的规则)。
在此简单说明这九畴的结构。前四畴考虑的是自然界的资源、人的天赋能力、政府的主要部门,以及天时的规律。这四畴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位居中间的第五畴称为「皇极」。「皇」为大,「极」为中,所论为君主的德行,亦即要以「大中」(绝对正义)为其目的。关于这个政治理想,值得另文再作介绍。以下先论后续四畴。
三,《尚书‧洪范》的后四范畴
(六)三德:治理百姓要使用三种方法,亦即「正直、刚克、柔克」。国家上轨道而社会安定,就采正直方式来治理。然后对忤逆不顺者要以刚强手段(刚克),对和顺从命者要以柔软手段(柔克)。
(七)稽疑:如何考察及辨明疑惑?方法有五:三种是人算,两种是天算。前者包括:君主自己想清楚,负责的专业官员多考虑,以及百姓提供意见。后者包括龟卜与占筮(使用易经),由此可见古人的谨慎态度。五种算法的结果有同也有不同,大体上是多数决,但还须看是哪一方面的疑惑。有些人看到龟卜与占筮,就认为古人迷信,却不知那是五种方法中的两种,并且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也是常见的事,又怎能完全局限于人的想法呢?
(八)庶征:古代施政之成败往往以农业收成作为印证。农业收成又关连于自然界的气象,如「雨、旸、燠、寒、风、时」。在此以「时」为关键,亦即前述五种气候是否各以其时,使农耕顺利进行而能丰收,百姓亦可乐其生。
(九)五福六极:福是吉祥的善报,极是无路可走的困境。人的行善避恶要有适当的报应,否则无以为继。中国古人尚无轮回的善恶报应观念,所以人的现实处境常与报应连在一起。这是十分浅显而粗糙的信念,由此亦可证明《洪范》是远古传下来的文献。
五福包括:寿、富、康宁(健康平安)、攸好德(所爱好的是美德)、考终命(活得老而寿终正寝)。这五种福报中,只有「攸好德」是操之于己的。换言之,爱好美德的人是有福的。至于六极,则包括:凶短折(遇事皆凶、年不及六十、年不及三十)、疾、忧、贫、恶(丑陋)、弱(懦弱)。这其中只有「忧」是人可以主动改善的,亦即减少不必要的忧虑,活得踏实些。
以上九畴是我国自夏朝以来的政治规画,可谓相当完备。前四畴是施政的准备与条件,后四畴是施政的措施与检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畴,它提醒君主要兼顾「仁爱」与「正义」,因为如果少了这个政治理想,那么政治规画再怎么完善,都将事倍功半,最后还可能导致国家的覆亡。夏朝被取代、商朝被取代,以及周朝趋于衰亡,其故均在于此。有关此一政治理想,请待下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