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宝箱的启示

标签:
文化 |
分类: 哲学.人生 |
面对喜欢发问的七岁孙女,一位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写了三十封信,以清晰而扼要的方式描述他毕生所学及所思的心得。爷爷对小孙女说话,自然满溢着疼爱与诚挚的情感;而杰出学者的专业知识与见解,更是毫无保留地倾泻纸上。由这些信函所组成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文化百宝箱」之名,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依作者所说,本书试图答复两个问题:一,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二,人的生活是怎么回事?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观察角度是:英国白人,男性知识分子。这样的身分所意指的往往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譬如,谈到人类,当然不能错过达尔文的演化论,进而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有巨大差异」这种观点从此崩溃,因为人类「只是所有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小分支」。
从前,人类自视为上帝所钟爱的子女,但是,现在呢?「上帝存在」在学术上是个争论不休的题材,对人而言则取决于信与不信。宇宙诚然表现规则及秩序,看起来好像有个超级设计家(亦即上帝)在主导。但是,这一切在漫长世纪的演变及调适过程中,为何不能说是自然成为如此?作者坦白表示:「假如世界存在『新』信仰的话,那一定非足球莫属。」英国人对足球的狂热,于此可见一斑。
从足球可以切入日常生活。如果人生有理想值得憧憬,那么目标一定是局限于这个世界。若要享受人生,必须先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方面的功力无疑是世界一流的。人类学家信手拈来,随时可以说出某个小岛上原住民的特定习俗,有如「发现」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上的节目内容,给人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奇,然后不敢存着自我中心的价值观,无法再认为自己族群或国家的一切规范都是正当的。不仅如此,作者还深通历史,可以就今日世界所实行的制度,溯源于过去一路绵延而来的发展阶段,使人更增几分万事无定数的想法。
全书篇幅最长的是第十二封信:「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吗?」如果人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所谓「属灵的」或精神的层次,那么人类学家的观察角度就是如何「控制」而不是如何开发了。只要解释得当,他有充分的根据可以这么做,而作者的表现也确实让人赞叹。他在这一封信中,畅谈了礼仪、神话、符号、禁忌、祭品等等,联系起人的身心作为、群体互动、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使人的凡俗与人的神圣之间的鸿沟趋于模糊。你可以说他是解除了人的神圣感受,也可以说他是增益了人的凡俗生命。这一封信是我国读者较为陌生也特别值得认真学习的。
目光凝注于当前的世界,许多国家分立独存,这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作者说得好,「创建国家的策略在于遗忘的艺术。」要忘却那些使国人分开的,而记得那些使国人统合的。由国家构成的世界并不太平,暴力、战争、恐怖行动越来越多;让人类灭绝的三大因素(战争、饥荒、疾病)从未消失。即使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中,自由、人权、教育、家庭也都一直受到挑战。维系家庭固然不易,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婚姻、性、爱、友谊的本质。作者的解析都有一定的道理。譬如,他说:「爱让人看到自由,赋予生命更深的含意,甚至让人们重返一度失去的纯洁的伊甸园。」这样的说法更像是爷爷对小孙女的口吻。
爷爷提醒小孙女:「你是独一无二的。」这三十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她了解周遭的一切,然后「让自己好好享受这个世界」。现在这本书出版了,每一个读者也同样获得了这样的祝福。作者说他有一次穿过法国与意大利的寂静的森林,「没有听见鸟的歌唱声,没有看见动物跑动」,那一刻他忽然感觉到「悲伤」。如果我们拥有的只是这个星球,那么除了珍惜地球及其中的生物,并且学会与同类的人好好相处,还能奢望什么?不过,如果忽略这样的想法,恐怕连好好活着都将成为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