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道家 |
很久以前就听说傅佩荣先生的大名,实在是世故,忙忙碌碌中失去很多机会去聆听先生对哲学与人生的讲解。去年冬天,应好友之邀,放弃了手中那些所谓割舍不下的忙碌,来到傅佩荣先生的《庄子》讲堂。不听不知道,一听收拾不了。不仅喜欢上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解,也喜欢上他这个大道至简的憨厚之人。六十余岁的傅先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和耶鲁大学,取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师从台湾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由于对中国哲学独特价值的理解,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对传统国学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多次出版包括《易经》、《老子》、《庄子》、《论语》等译解专著。
《庄子》一书我在多年前就翻阅过,气势磅礴,哲理厚重,寓言故事意味深长,但其中好多文字的生僻与晦涩,使得年轻的我无从下手、不得下咽,再次重新学习《庄子》一书时,仍然还是那么的陌生与好奇。对于道家作品的理解,除了需要一些基础的知识以外,还得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特别是那些成长中的磨砺。有这样的积淀,再来学习《庄子》,对其中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由于时间关系,傅先生选择性地讲解了《庄子》内篇中的全部内容、外篇中的《秋水》、《知北游》两篇以及杂篇中《天下》一文。课前抱着惴惴不安之心走到教室,因为畏惧《庄子》,心中总有很多的胆怯,然而傅先生一开讲,我的不安之心慢慢的融化掉了。先生娓娓道来,从导入“文化”这个概念开始,再讲解到道家的发展历程,尔后比较诸子百家中各个流派的宗要,大约不懂《庄子》的人也会在隐隐约约中知道“北”在哪里。
庄子其人曾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个小人物,《史记》中是这样来描述他的:“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大史学家司马迁作出这样的判断虽说有些道理,但仍感觉偏颇。傅先生说,司马迁的评价过于局限在表面,对庄子确有不公。庄子的生活与一般人无异,有妻有子,努力在乱世中苟全性命,非常不易。他与别人的差别在于,庄子博览群书,深通人情世故,领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学。他的思想是在“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以及全由深刻体念而来。”(傅先生借用王叔岷先生的话)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道”中,而旁人很少能够理解。听完傅先生对庄子其人生平的介绍后,对于《庄子》其书的理解就能够更深入些了。
介绍完庄子的生平,先生开始讲解《庄子》的内容,从《内篇》到《外篇》,再到《杂篇》。先生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的章节进行通透讲解,没有用机械式的方法作简单传输。每每讲到精彩的地方,他总能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与道德情感用浅显的道理包裹着温暖善良流疏于课堂。由于傅先生经受过严谨西方哲学教育的训练,同时熏陶于基督教家庭,所以先生对于《庄子》的讲解,不仅从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辨析,同时更多的浸透出他对于生活、生命的理解以及传递出对于人生意义的宗教情怀。我也曾聆听过其他先生们讲授的《庄子》一课,也许是出于个人偏好,他方对于《庄子》的讲解更多的是站在纯文学角度或者纯道家哲学的角度来剖析。抑或欣赏其中精美的名段名句以及精彩的寓言故事,抑或站在“道”的角度来讲授“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类。对于从文学角度的欣赏,我喜欢课堂的那种氛围,因为精彩之处常常笑得前仰后翻,不过课后常常也就笑完了完;对于从纯哲学角度去理解,其间不少腾云驾雾,似懂非懂,尔后百思不得其解,仍然我行我素。傅先生对于《庄子》的讲解不仅从哲学与文学角度来加以引导,更多地从生活、知识与智慧的角度来加以透析。不仅看到庄子面对乱世逍遥的一面,更要看到庄子在乱世面前无奈的一面。正如先生所言,庄子即便是那么的逍遥洒脱,干嘛还得留下七万余言一书让后人来拜读呢?
聆听傅先生讲解《庄子》,倒不如说在聆听他讲道家的哲学思想,进而也可以说他在讲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当然我还可以夸张地说他在讲解“轴心时代”大哲先贤们的思想。我这样说不过分,因为先生习惯用比较的方法来讲解内容。一方面介绍西方哲学基本的概念与要点,同时也不少把东方思想精髓融汇其中;一方面,在讲解庄子讲解道家,又用更多的机会将儒家与之加以比较。同时在讲解这些大哲先贤们的精辟言论时,也不断给予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启迪。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思考。比较其中的差异,解惑其中的疑点。傅先生对于庄子的讲解,可以称之为融汇贯通,他穿梭于哲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其间不时地散发出他对于教育、对于哲学与人生的理解与参悟,而且还时不时流淌着因他所理解的“人性向善”所蕴含的涓涓温暖。真者,精诚之至也!
傅先生是个可爱的老头,温文尔雅。第一眼瞧见他,在双方眼神汇聚的那个片刻,做学生的难免有些自惭形秽,然而先生率先发出问候,那种不适之心立马就圆润了。课余,学生们总有不少疑惑需要老师解答,先生也总是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傅先生见过好多“大人物”,上过百家讲坛,录制过不少电视节目,在与他相处的几天中,很少见到他因此而流露出的豪情与自满。《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我想用这句话来理解他应该不为过。课后的生活,也会发现先生修为甚高,基本的礼仪谦让不用多言,重要的是他没有把自己置于高不可攀之处,而是:“课堂上我们要行师生之礼。课后,我们是平等人,甚者可以是路人甲、路人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想先生在反复研读《庄子》中已经悟道了。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傅先生应该是尽心尽力地为之了。当然在大陆讲学,先生也得收学费,我和众学徒也得交学费,这也算是“道”中之事,无可非议。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傅佩荣先生仅仅是销售知识谈不上智慧的传播,我也不妨听听如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对于生活、对于他人,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苛求。就我而言,能够感受到傅先生在传播知识与智慧的过程中透出那些温暖和美、以及组织者精心策划与良苦用心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