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作用的转化

(2013-08-28 17:19:13)
标签:

主轴

世间

理想

明而观

状态

分类: 道家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

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以下依序讨论三点:一,以认知为“区分”;二,以认知为“避难”;三,以认知为“启明”。 

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


其次,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


不过,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十六章),“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

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

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

“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当然,所谓的积极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轴。

 

 

 

傅佩荣先生私塾班之《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原著不过五千余言,是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但内涵广博精微,另一方面又精细到极致,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诸子百家的注解与引申,使老学历百代而不衰,含藏的智慧闪耀二千多年,并且直至今日更显光华。所形成的思想及影响可以与儒家分庭抗礼。

 

课程特色:

  傅教授研习中西哲学四十余年,近年致力于解读儒家与道家的经典著作,综合了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研究从“道”字这个关键概念入手,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并且参照并观《庄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

 

  课程报名须知:

  此次课程为私塾课程,因名额有限,请报名学习的同学提前预约。

  上课时间:20139131415   10252627日。

  咨询电话: 吉老师:18621900571    邮件: mingqiuji@163.com

  上课地址: 上海或周边地区(食宿自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