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敬父母

(2013-06-01 06:26:17)
标签:

思维

平常心

种子

何异

要说

分类: 儒家

   《论语》中直接说到孝顺的大约有十章,意思大多浅显易懂,但是经过朱熹注解之后,反而出现了问题。譬如,〈为政〉篇「子游问孝」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朱注说:「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其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这个注解是以「人养犬马」为喻,指出「人养父母而不敬」,则无异于养犬马。以「犬马」比拟「父母」,这本身即是不敬之至。朱注实在不知所云。

    事实上,「集解」本已指出: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意思清楚。在家畜中,犬马能够服侍(此亦为养)人,所以说其「皆能有养」,亦即皆能有其养人之道,但犬马不懂得「敬」人。这是以犬马比拟子女,显然合乎原意。不然就须把「皆能有养」理解为「皆能被养」,实不合说话之理。试问:犬马若离开人群,就不能独立生存于大自然之中吗?是犬马要靠人养,还是人要靠犬马来服侍?直至今日,我们还说「效犬马之劳」以示感恩,这无疑肯定了犬马对人的服侍(奉养)之作用。

    有关犬马的解说,历代注家还有许多有趣的观点。譬如,「禽兽亦能相养,但无礼耳。人养亲而不敬,可以自别于禽兽乎?」(李光地《论语札记》),又如,「虽父母之犬马,今亦能养之也。」(包慎言《温故录》)再如,「言犬马之子皆有以养其亲,但养以敬为本,不敬,何以别于犬马之子养其亲乎?」(程有菊《四书辨》)

    由此可见,古人读书常喜别出心裁以示创见,但于最平常的道理反而弄拧了,实在可惜。

    孔子的意思很简单:从前所谓的孝顺,是在奉养父母时还须尊敬父母;但是现在(春秋时代末期)所谓的孝顺,是只知奉养父母而少了尊敬之心。接着他使用比喻来说明这种「只养不敬」之不当。在比喻子女只养不敬时,所取之譬当然是针对子女,所以要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意即:即使像犬马也能对人有所服侍,但犬马无知,不懂得尊敬人。因此,子女若是对父母「养而不敬」,则这种子女无异于犬马了。

    试比较一下,「犬马养人而不知敬」与「人养犬马而不知敬」,哪一句较为可说出口?当然是前一句。「人养犬马而不知敬」一语根本是匪夷所思,到了语无伦次的程度了。孔子的原意是希望子女懂得尊敬父母,但依朱注之说,则把父母比为犬马,不但失去教育意义,反而陷于不敬的极端了。

    我们对朱注求全责备,实因其六百年以来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所有念书人首先接触的注解。其影响深入而广泛,甚至掩盖了原文的意思。许多学者先入为主,认为朱注的说法即代表孔子原意,而其实未必如此。

    今天的学生若想真心学习《论语》,首要之务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朱注,肯定朱注为许多注解之一。他的说法若有值得商榷之处,就须以合理的思维去检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恶的来源
后一篇:老庄的相对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