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祀的意义-除了祖坟,还有什么被毁了?

(2012-11-29 12:43:01)
标签:

平坟.

祭祀

杂谈

分类: 其他文章

       祭祀的意义除了祖坟,还有什么被毁了?

 

    祭祀的对象,自古以来就有三类:一是至高神明,如上帝或天;二是鬼神,如先圣先贤以及自然界的神祇;三是祖先。由于古人相信“人死为鬼”,所以鬼神与祖先有时可以合而称之。至于上帝或天,则祭祀是天子的特权,有如受天所命的职责,一般人是不能祭祀天的。

 

    春秋时代,常提及一句话,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在于祭祀与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难免会被强国并吞;若是忽略祭祀,则国家无以凝聚民心,甚至会因而成为大国征伐的借口。譬如:商汤起而反抗夏桀的暴政时,他出兵征伐就从葛国开始,亦即“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祭祀有“报本反始”的意含,对于自身拥有的一切,能够心存感恩,并且因而显示谦卑恭敬之态度。一个人若是参与祭祀,将可暂时摆脱世俗的功利考虑,有如在神明面前省察自己的言行与动机;一个国家若是重视祭祀(包括今日所见的宗教活动),将使百姓饮水思源,存心仁厚,而不至于为了争夺现世利益而伤害公义。

 

    《论语·尧曰》记录一段孔子的教材,有如古人生活的重要守则,是所有从政的官员们都应该熟读的。其中清楚指出:国家所应重视的是“民、食、丧、祭”。这四件事中,“民、食”涉及“人之生”﹔“丧、祭”涉及“人之死”。若是不能妥善安排丧与祭,则民与食在面对必然的死亡终局时,只能陷于无意义的困境中。反之,丧与祭将使百姓向往某种永恒的生命,因而更有勇气与意愿去承担现世的责任。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慎终为丧礼,追远为祭祀,其效应是使民风趋于淳厚。值得思索的是:丧祭纯粹只是为了“民德归厚”,或者,还应涉及百姓对鬼神的信念!

 

    孔子对丧礼所要求的是真实情感,那么,对祭祀呢?祭祀的对象是鬼神。在此先描述他对祭祀的态度。

 

    首先,我们看到“子之所慎:斋、战、疾”(述而)一语。孔子以慎重的态度对待的三件事,依序是:斋戒、战争与疾病。斋戒列为第一,而斋戒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祭祀。由此可知,孔子定期举行祭祀。斋戒时,有一定的规矩:“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

 

    其次,孔子在祭祀中的表现,有一段简单而含意丰富的数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在“子曰”之前的一小段话,应该是学生对孔子祭祀态度的观察。在学生看来,“孔子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在此,两个“如”字代表孔子的态度是虔诚而庄重的,而学生们也只能由这样的态度来省思:孔子真的“相信”受祭者或鬼神的临在吗?学生们的省思与好奇,促成了孔子的解释。他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由此可知,当时大概有不少人“祭如不祭”而态度散漫的。由此再可知,孔子绝不会为了应付风俗习惯而勉强自己去祭祀。

  

    然后,我们看到“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送的礼,即使是贵重如车马,孔子也不作揖拜谢,但是唯独对于朋友祭拜祖先的“祭肉”,他就十分恭敬地接受。这表示精神世界的价值绝对地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除了定期的祭祀之外,孔子还有一项较为特别的习惯,就是:“虽疏食菜羹,必祭,必斋如也。”(乡党)这又无异于“每饭必祭”了。对神明世界怀抱如此虔诚的心态,难怪他可以宣称“丘之祷久矣”(述而)。

 

    不过,祭祀的归祭祀,若是真正谈到“祷”,则其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句话明白涉及孔子对天的信仰。我们由孔子对祭祀的说法与做法,可以肯定他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与情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亲近君子
后一篇:待机而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