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解大学中庸》

标签:
朱熹《中庸》《大学》《孟子》《论语》杂谈 |
分类: 儒家 |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
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
体现“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
《大学》与《中庸》原本各是《礼记》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将其收于“四书”之中,与《论语》、《孟子》并列,一跃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大学》又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朝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材料,乃成为国人熟知的古代经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荣教授的解读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录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中庸》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语。书名“中庸”,取义甚高,因为孔子在《论语.雍也》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的。
傅佩荣教授在解读《中庸》时,大量引述《论语》与《孟子》的相关资料,并以《易传》的内容互相参照,希望藉此突显本书在儒家学说传承上的特殊地位。《大学》如果算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则是研究所的教材,其深度、广度与高度让人望洋兴叹,值得终身学习、实践及品味。
本书特别附录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及王阳明的《大学问》,便于读者查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