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能量
(2012-01-27 16:35:50)
标签:
博格森汶川精神能量老子肾上腺素文化 |
分类: 道家 |
方东美先生上课时,谈到法国哲学家博格森的“生命冲力”理论,讲了一句很雅的译文,就是:“物质有时而穷,精神愈用愈出。”
所谓物质,是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包括人的体力与金钱在内。你若整天工作,晚上必定劳累,所以才会有“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种勉励人继续奋斗的话出现。年轻时熬夜读书,可以三日不眠,然后睡一天就恢复了;现在若是熬夜,则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体力相去甚远。一位老友曾是大学时代的铅球选手,他在五十几岁时,经过体育场,看到学生在上铅球课,不觉技痒,也下场去小试身手,结果一掷之下,手臂差一点脱臼。
至于精神,所指的并非因为肾上腺素一时分泌所产生的高昂斗志,而是由于心灵的觉悟所引发的动力状态。依博格森所说,宇宙的本质是一个无限大的生命冲力,人呢?是一个小宇宙,只要人敞开心灵与大宇宙相通,让这种生命冲力源源不绝地输入,则其精神将有如得到电源一般,可以愈用愈出,不但不会枯竭,反而更为丰富。
老子第八十一章说了一句奇妙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两句话意思相近: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他所说的显然不是物质或金钱。我若有一百元,给你三十,我还剩七十;给你六十,我只剩四十。这是给与别人越多,自己剩的越少。可见老子此处所谈的并非物质。
老子有关“人”的描述,这句话是个关键。在二○○八年汶川地震之后,我专程前往四川绵阳为北川中学的学生作了一场演讲。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我曾在北大国学班主持一次论坛,听讲的学员中有几位是在四川工作的企业家。他们参加汶川救灾时,想到我的演讲也许对受灾的同学有些帮助,就设法安排我去义讲。我搭飞机到了绵阳,看到这几位企业家个个灰头土脸,疲累不堪,我忍不住询问他们“类不累啊?”他们的回答是清楚而坚定的“不累”二字。我当时想到的就是老子这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当你看到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时,立即感受生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人宛如手足、血脉相连,属于同一个身躯。这时你的精神能量变得无比强大,好像这股力量不用出来将会形成“不安、不忍”的深度反弹,于是全力以赴,甚至奋不顾身,只要能减轻别人一分痛苦,就是成就自己的一分愿望。由此可以肯定人有精神层次,并且精神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有能量的;这种能量源于自己但通于别人,进而通于万物。在发挥精神能量时,个人的体力会变得可有可无,有如一与零之比。
有些学者从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第一句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推论出老子主张唯物论。这种推论不能成立。真要理解老子,必须先明白第八十一章这句奇妙的描述。不管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的特色在于拥有精神能量,人生的意义也在于扩充及发扬这种无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