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好像无所不知

(2011-07-02 06:10:55)
标签:

宋国

《庄子》

惠施

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梦蝶

文化

分类: 道家

一,乱世中的智者

    司马迁的《史记》写到〈老子韩非列传〉时,中间顺便介绍了庄子与申不害。依今日所见的《庄子》版本,共有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与杂篇十一篇。学界公认内篇最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想法,但是司马迁谈论庄子时并未提及内篇,因而对庄子颇有一些误会与偏见。不过,司马氏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有一句话说得十分精准,就是:庄子这个人“其学无所不窥”,没有什么书是不看的。

    譬如,《庄子》三十三篇中有十二篇述及“黄帝”,提供了古史数据。有多处谈到“龙”,让人知道龙的神奇与威猛,以及屠龙之不易。至于有关音律、算命、鬼怪、相狗相马、斗鸡、潜水、制冰等等奇谈怪论,都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才明白古人生活也有丰富的趣味。

    

    可惜的是,庄子活在战国时代中期,又是国势极弱的宋国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只好隐居山野,冷眼旁观世局并写下传世杰作。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楚王派人请他从政,他正好在钓鱼,头也不回地描写楚国庙堂上供着一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然后表白自己宁可做一只“曳尾于涂”的活龟。他使用比喻与寓言,可谓信手拈来、生动无比,实在没有人比他更聪明啊!

 

二,深通人情世故

    庄子如果表现了出世精神,那是因为他充分了解入世是怎么回事。一般人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在事物牵扯不清,终身劳碌而莫名其妙。

 

     以利害来说,世人无不趋利避害。庄子以“螳螂捕蝉,异鹊在后”为例,指出异鹊后面有庄子这个业余猎人准备出手,而庄子后面又有栗园守卫误会庄子是个小偷而加以追捕。有一利必有一害,得失之间如何衡量?

    活在社会之中,谁能不受别人干扰?庄子说:天下人都称赞你,不会使你更振作;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让你更沮丧。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我们教书的人得到一班同学的掌声就志得意满,有如井底之蛙那么高兴了,遑论天下人的毁誉?

    在分配食物时,猴子听到“早上三升栗子,晚上四升栗子”,就气愤异常;但是听到“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就喜形于色。然而,朝三暮四,总数都是七吗?为何要随之喜怒、受人摆布呢?

    天空有只雀鸟,一时找不到弹珠,就用怀中珍藏的随侯之珠吧!即使因此打中雀鸟,也损失了一颗宝珠。雀鸟有如荣华富贵,宝珠则是自己的生命。以生命换取富贵,不是得不偿失吗?取舍之间如何拿捏分寸?

 

三,生命洋溢美感

    庄子喜欢描写平凡生活的趣味。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堂下一个做轮子的工人认为书本只是圣人的糟粕。理由是他制作车轮时,“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更别说是写成文字供人参考了。生活技能无不来自亲身实践,由此提升技术为艺术,再形成出神入化的妙境。

    弯腰驼背的老人黏蝉时,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轻松,那是因为他经过长期的练习,用心专注,连万物都不能与他交换蝉翼,因而表现灵巧无比。八十岁的老人制作带钩,毫芒不差,那是因为他六十年来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只是专心研究带钩制法。

    我们最熟悉的大概是“庖丁解牛”的寓言了。一名厨房工人可以把宰牛这件工作表现得像是歌舞秀,让文惠君赞不绝口,还悟得“养生”之道。他的秘诀是“依乎天理”,根据自然的条理,“因其固然”,顺着本来的状况,然后稍一动刀,牛就应声而解。好像人牛两忘而没有痛苦,无心而为但一切又顺势而成。

   “庄周梦蝶”也是令人向往的意境。一方面,庄子与蝴蝶不妨互相转化;但是另一方面,庄子依然肯定人还有不同之处,亦即道家的核心立场:人可以提升心灵,抵达悟道的层次。

 

四,善用逻辑推论

    庄子有个朋友,名叫惠施。惠施是当时的名家代表,专搞名词分析与逻辑思维的。他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无敌,但是在与庄子辩论“有用与无用”、“有情与无情”等议题时,却陷于哑口无言的结局。 

    庄子比喻自己是技巧卓越的木匠,可以把别人鼻尖上的灰砍掉而不伤及鼻子。能与他配合这项表演的就是惠施。惠施死后,庄子宣称这项绝技从此失传。原来只有惠施够资格担任庄子表演辩论技巧时的道具。这种说法如果不是狂妄得语无伦次,就是庄子确实高明无比。依我浅见,庄子的话并不夸张,只看我们有无能力去欣赏他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沉思死亡
后一篇:我的变形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