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哲学家的理论是否正确,不可忽略的要点是:按照其学说去实践的话,能否活得快乐?因此,当颜渊于穷困之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们都受不了这样的忧愁,而他却可以做到「不改其乐」!如此便可证明颜渊所奉行的孔子学说是正确的。
孟子也曾多次谈到快乐,譬如他认为有三件事的快乐是胜过当帝王的,那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如果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孟子就会认为他是未能理解人性的真相,亦即观念上有了偏差,十分可惜。
但是,光靠正确的观念就够了吗?不够,因为那只是一个出发点,是个人修养自己的起点。为了长保快乐,亦即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境界,藉此发挥人性的一切潜能,使自己走向至善的目标。这种修养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最直接而有效的快乐原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时也须了解孟子所谓的修养境界是怎么回事。以下二文先扼要说明其旨,再另文详细探讨其内容。
一、乐莫大焉
哲学家的理论是否正确,最后必须落实于生活中加以验证。验证的考虑之一是:这位哲学家是否快乐?并且,他的快乐是否人人皆可体验?
孟子说:「一切在我身上都齐备了。反省自己做到了完全真诚,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没有更近的路可以达到仁德了。」(〈尽心〉上)
首先,什么是「万物皆备于我」?我的身体不是非常渺小的物质体吗?但是我的心灵却可以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安顿下来。只要我反省自己是完全真诚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中坦然,不是快乐无比吗?这种快乐由内而发,并且源源不绝,不仅展现人格的尊严,也为人生带来无比的勇气以及无限的希望。
这种快乐就是实践仁德的要求,因为仁德是人性之所向,人心之所欲。如何具体去做呢?答案是「强恕而行」,就是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仁」字由「二与人」所组成,表示个人不能脱离群体;「恕」字由「如与心」所组成,表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人生必须行仁,行仁要靠恕道。这不仅是社会教化的内容,也是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必经之途。真正这么做,将会体验到莫大的快乐。
二、修养六境
孟子在评论一名学生的修养程度时,谈到了六个层次,由低而高,依序是:善、信、美、大、圣、神。
他说:「值得喜爱的行为,叫做善;自己确实做到善,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到善,并且发出光辉照耀别人,叫做大;发出光辉并且产生感化群众的力量,叫做圣;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尽心〉下)
首先,「可欲之谓善」,「可欲」是就「心」之可欲而言,因为心是人的大体。并且,心是向善的力量,因此人生最直接的第一阶段的成就,即是行善。其次,「有诸己之谓信」,由于人性向善,所以唯有亲自实践了善行,才可称为真诚或真正的人。信即是真。
第三步,「充实之谓美」,「充实」是指在行善方面没有任何欠缺,时时刻刻,念兹在兹。这种美显然是指人格之美;美有圆满之意。然后,自身充实之后,德行会发生光辉照耀别人,称为「大」。我们描述大人为德行完备的人,原因在此。接着,「圣人」可以化民成俗,亦即展现大而化之的效应。至于「神」,既然是「不可知之」,孟子为何要加以肯定?原因即是不可为人设限,同时也为「天人合德」的妙境保留了可能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