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伤痛
(2010-11-12 16:26:57)
标签:
孔子《中庸》《论语》文化 |
分类: 儒家 |
孔子诞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过世了。母亲颜征在将他带回娘家抚养长大。孔子年幼时,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实是不难想见的。他后来描述自己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他不是在十五岁时主动向人求学,进而熟习五经六艺,就不可能展现往后的精采一生了。依司马迁所记,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他询问同乡长辈,得知父亲的墓地所在,再恭敬地将父母合葬。他对于「亲丧」的悲痛,说过一句扼要的描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孔子为母亲守丧三年(依礼为二十五个月)期间,心中想的应该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母兼父职,教养之恩,昊天罔极!孔子教诲学生「孝顺」时,要敬、要顺、要和颜悦色、要合乎礼仪、要游必有方、要委婉劝阻而不抱怨,以及要记得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得享高寿,惧的是父母体力日衰。孔子的孝心使他可以感通孝顺的真实状况。孟子后来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孝也,五十而慕父母。」孔子的父母虽然早逝,他一定终身存思怀念着他们。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他在孔子之前过世。因此之故,《论语》记载孔子曾为哥哥的女儿安排婚事,将她许配给一位杰出弟子。孔子与孟皮的感情如何,缺乏可靠的数据,但是从孔子多次强调「入则事父兄」,「入则孝,出则悌」,「友于兄弟」,「兄弟怡怡」,可以想见应该是兄友弟恭而和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