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848
  • 关注人气:27,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的世界

(2010-06-18 11:22:07)
标签:

宗教

儒家

万物

道家

孔子

宇宙

文化

分类: 儒家

    我们常说「某人很美」、「某花很美」,好像这种判断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事实上,在讨论「真、善、美」时,美是最没有根据的。你可以说人性求真,也可以说人性向善;但是若说人性爱美,则等于说人各有所好,海边的逐臭之夫亦可自称爱美了。

    原因何在?在于美的本质是「令人愉悦的」,因此它随人而异。各人的气质、背景、观念不同,加上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大,譬如,中国人推选的美女如何让西方人或非洲人欣赏呢?美是缺乏客观性的。西方哲学曾经探讨客观之美,认为一物若是具备「结构完整、比例匀称、模样清晰」三条件,就是美的。即使如此,照样不能忘记,是「谁」在审美?这个审美者本身的修养扮演了关键角色。对一个流浪汉来说,酒瓶之美犹胜于蒙娜莉萨的微笑。

    稍加分析,可知人的审美是由「感受」(或感觉、感情)在决定。感受有当下立即的作用,必须由个体而领会一物之合宜妥适,同时又不能引发任何求知及可欲的念头。这正是康德所谓「无目的的目的性」。心中不存目的,遇上了又觉得恰到好处。

    譬如听音乐,我事先「知道」这是帕华洛帝的曲子,也预期可以「欣赏」一段美声,但是随着乐曲的进行,到达浑然忘我的地步,只「觉得」自然妥当,无懈可击,陶醉不已。这就是美感。我也可能走在街上,忽然听到一段不知名的乐曲,顿时心中欢畅,无以言宣。这也是美感。「无目的的目的性」可以依此二例推知。

当然,欣赏者本身的修养如果愈高,愈能看出宇宙万物之美。辛弃疾有一阙词,其中一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能由青山与我的对照,表现万物之美皆在于主观心境。

    因此,审美教育十分重要。中国传统以儒家与道家为两大学术系统,对于「美」的观点也各异其趣。儒家无法纯粹为了欣赏而欣赏,因为它的关怀在于人间。譬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代表大自然,但是谁能与之呼应?是仁者与智者,而不是未受教化的原始人。孔子并不反对天生的质朴,但是更肯定「文质彬彬」,要把质朴的人性与礼乐教化配合起来,才能善度此生。这是「人文之美」的理想。像「里仁为美」,说明乡里若有仁风,才是美好的。美与善之间是互通的。

    何以如此?因为人性向善。若非嘉言懿行,怎能令人心仪?孟子更进一步肯定了「人格之美」。他说:「充实之谓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疏忽自己应尽的职责,没有任何欠缺,才能称得起真正的美,才值得我们欣赏赞叹。问题是:这样的美似乎不是我们平常用来描写艺术品或大自然的。儒家对世间的深刻关怀亦由此可见。

    道家由于观点不同,看出宇宙万物各有自己的规律,不必念念执着于人类社会,因而可以享受另一种「虚灵之美」。人若摆脱世俗的烦恼,不再为了名、利、权、位而忧心忡忡,就比较容易提升心灵,由一往平等的眼光去观看万物,然后体认其中确实像庄子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此为基础,就不难体会「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而觉得悠哉游哉了。

    如果把儒家与道家合而观之,对于「充实之美」与「虚灵之美」的妙谛都可以明白及受用,人生的乐趣自然日益增加了。除此之外,我们现代人还可以借着许多学习的机会,得知艺术领域的奥妙,如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艺术修养,使人生多彩多姿。如果每天想的都是人间琐事,岂不辜负了自己的感受能力,因此,「得开怀时,且开怀」,只要自己有了审美品味,人间何处不能展现为美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培养智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