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想的妙用

(2010-05-31 14:12:57)
标签:

德文

谚语

共时性

定见

亚里士多德

教育

分类: 哲学.人生

    最近翻阅一本书,看到一个问题:「如果不忙,你要做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期间,我正好在准备「西洋哲学史」的课,材料是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这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暗示,合乎荣格所谓的「共时性原理」,亦即:两件或多件事情「同时」出现时,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意义的关联」。

    于是,我认真请教亚氏,看看他的建议是什么。他说:人生的幸福在于「理性」之「观想」。理性是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条件,因此,人若未能使用及发挥理性功能,则将何所异于动物?那么,理性的功能是什么?是「观想」(theoria)。这个词的原文后来演变为「理论」,与它相对的是「实践」或「行动」。换言之,人应该从每日生活的具体行动中抽身出来,让理性可以进行深刻的省思。以下稍作引申。

    理性的最高作用是观察与沈思,亦即不再为了某种利害的考虑而作「计较性的思索」。它的观想本身即是目的。观想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只要我愿意,当下即可抽离具体的处境,让自己神游物外。这种观想由于没有外在的目的,所以不会劳累困乏,可以持久为之。其次,观想并非学习的过程,没有考核的压力,而是对现成的、既存的、已知的事物,加以思考。这与程颢所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有异曲同工之妙。接着,观想所依赖的生活条件极少,显示了自给自足的特色。以颜渊为例,他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不改其乐」,他所乐的是什么?他对一般人忧虑的穷困毫不在乎,表示他心中自有定见,亦即自有一套观想的办法及乐趣,至于由此展示的德行修养则更不在话下了。

    不仅如此,观想的过程即是目的,因此并无是否想通道理或解除疑惑之类的压力。现代人不是为目的所苦吗?做任何事都须先作周全的计划,一定要到达成目的才算是成功。我常引述一句德文谚语来勉励学生,大意是:「结局好,一切都好。」譬如,学生选修一门课,不论上课的过程如何,只要最后考试过关,取得了学分,那么中间过程所受的考验都是值得的。这样的观念可以应用在许多地方。譬如人生起起伏伏,只要最后回归正途,又何必计较过程中的是是非非呢?然而,观念的应用有时形同双面的刃。这句德文谚语所描述的意见,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正好违背了「观想」的原则。

    理由很简单。如果只问结果而不谈过程,岂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说得更悲观一些,由这种心态推演下去,不是有可能变成「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作风吗?我们当然无法认同这样的意见。因此,在鼓励年轻人上进时,所考虑的是:不到最后关头,绝不放弃希望。但是,就人生整体而言,则须珍惜「当下」的每一剎那。与其企盼天边的彩虹,不如欣赏脚边的玫瑰。其实又何必奢求玫瑰?观想的对象是一切东西,观想的运作则在于每一瞬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享有真正的悠闲,当下无异于永恒,可以让人自在无碍。庄子在〈逍遥游〉中,想尽办法描述「无待」的妙境。他所谓的「无所待而游」,其实与亚里士多德的「观想」之说,也可以相互呼应啊!

    我特别阐述亚氏,并不是为了逃避本文开头所设定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忙,你要做什么?」本身隐藏着陷阱。好不容易才有「不忙」的机会,立刻又要烦恼自己「该做」什么。一旦找到了答案,不是又要开始「忙碌」了吗?

    所谓「观看」与「观想」,都是提醒我们要定期安静下来,让生命从紧张的锁链中暂时解脱,由此认清自己的当下处境,以便觉察自己是否在许多次要的、低质量的活动中虚耗了宝贵的生命。我不会主张「观想至上」,但是愿意强调:人生若少了观想,则未免有些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祸福全在自己
后一篇:培养智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