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街幽灵

(2010-03-22 09:18:03)
标签:

前世今生

心理医师

幽灵

宿命论

凯瑟琳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学生告诉我,最近市面出现一本新书,广受大家欢迎与讨论,书名是《前世今生》。我利用午后的休息时间,到台大对面的书店,半个小时把全书翻阅一遍,知道那是心理分析加上转世轮回,再加上道德训言的作品,作者又具备学历可观的知识背景。在表达方式上,像是许多短篇小说的结集,穿插画龙点睛的励志小品。这样一本书的畅销,并不是另人意外的事。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以无比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对这本书的内容「信以为真」,进而广为传扬。传扬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第一,明白自己今生的遭遇原来是前世种下的因;第二,了解自己今生应该做些甚么补救或功课;第三,体认我与周遭人士的亲切关系,远远超过今生所见者。前两项「明白」与「了解」,若要引发具体的行动,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并且成效如何尚难预料;但是,我与周遭人士的「关系」如何,则是深藏玄机的。

    就以《前世今生》的主角凯瑟琳为例说明吧。她精神状态不佳,常有莫名的恐惧,因此求助于该书作者,也就是心理医师魏斯先生。魏斯是合格的专业心理医师,采用催眠法,想要找出凯瑟琳的病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是幼年的不幸经验所造成的压抑,形成人格失衡现象。只要找出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化解困境。但是,催眠的结果竟由今生走向前世,再由前世推知凯瑟琳曾经活过「八十六世」。这过去的八十六世所经历的遭遇,居然是她今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这真是妙不可言的神奇之旅。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治疗过程中,前辈大师(幽灵界的大人物)会透过病人向医师说话,传达一些永恒的讯息,关于这些讯息,我们另文再谈。正如作者所说,他是以科学家求知的精神,真诚表达自己所听到的一切。这一切首先改变了「今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请听:「一羣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世的时间清偿彼此的相欠。」以凯瑟琳为例,她今生认识的一位小儿科医师,曾经两度是她的父亲;她目前的情人(一个有妇之夫)曾经杀死了她,又曾是她的父亲;她今生的祖父曾是她的父亲;她今生的一个好友曾是她的女儿;她今生的一个同事,曾是她的姊妹;她今生的母亲也曾是她的母亲;本书作者曾是她的老师与舅舅等等。

    这么复杂的关系,简直是一羣演员不断变换角色,但是舞台一样,戏码也差不多,就看谁比较称职了。其实,称职与否并不相干,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知道自己过去做了些什么。即使知道,像八十六世这么多的世代,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是非恩怨又如何算得清。如果加上周遭的人士各自所有的八十六世在内,所构成的复杂情形,大概连上帝(如果上帝存在)也要束手无策了。

    因此,《前世今生》在有关前世部分的人际关系上,依然回到了传统的算命的旧途,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再去分配周围人物的功能,好像自己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意义似的。问题是,谁都可以算命,因而也都可以轮流成为意义核心。最后获得满足的是虚伪而夸大的自我意识。自我或是突破旧有藩篱,重新感受新生的喜悦,或是借着把别人化为边缘,而肯定自身的价值。

    即使如此,这种多世相遇的想法可以帮助许多人认命。别人对我不好,是我欠他的,我对别人不好,是他欠我的。如何欠的,为何欠的,谁知道呢?这种非理性的态度必然瓦解今生的自我定位及责任承担。面临社会急剧变迁,个人所能掌握的命运简直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何不推给宿命论?然而,宿命论正是人类尊严的刽子手。人若自由接受此一想法,无异于放弃今生的自我。但是,除了今生,还有自我吗?难道我们要相信「满街幽灵」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灵界大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