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养从心开始
我们再回到开头,人跟其他动物的一点点差别在哪里?孟子认为就是心。他说:“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告子上》)赵孟就是赵盾,是晋国三卿里面很有权力的人,他可以让你得到富贵,也可以让你变成贫贱。但是孟子说,“人人有贵于己者”,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是什么?心。这个字有时候显得很抽象,落实来说就是一种自觉的能力。比如,现在要做一件事,我要问,是别人要我做的还是我自己愿意做的?如果自觉的话,就说好,我自己愿意做,由内而发,这就是我的心在运作了。如果是别人叫我做才做,我不过是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已,哪里有什么主体性,哪里有什么内在价值呢?儒家观念就在这里。孟子说,这个心是一个人最可贵的部分。为什么?因为心是天给我的。
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千万不要忘记“天”这个概念。在孔子那里,四十而不惑后面是什么?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后来所做的事就是奉行天命,周游列国,虽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不抱怨,而是尽力而为。两次差点被杀,都把天抬出来,作为他诉求的对象。孟子也不例外,他讲到天的时候充满崇敬的心情。他甚至怎么表达自己一生的抱负呢?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吧,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今天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天要治好天下,我才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心是天给的,每一个人都有心,就看我们觉不觉。如果从来不自觉,不能觉察这个心有什么内在的要求,就恐怕一辈子都糊里糊涂过日子了。
修养要从心开始,这个心有什么特色?
第一,不太确定。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失去;出去回来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大概说的就是心吧?我们要了解,心代表你的心思,是一种自觉的能力,有时候会跑来跑去,充满不确定性。
第二,可能会被茅草堵塞。孟子跟人辩论的时候说:“山坡上的小径一点点宽,经常有人去走才会变成路;只要一段时间没有人走,茅草就会堵塞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我们的心如果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学习,隔一段时间就又被堵塞住了,被什么堵塞住了?名利、权位。
第三,很容易陷溺。什么叫陷溺呢?孟子说:“丰年时,年轻人大多懒惰;荒年时,年轻人大多凶暴,这不是天生资质有什么不同,而是后天的环境使他们的心陷溺在某一种情况下造成的。”
最后一点,心会丢失不见。一个人价值观颠倒错乱,叫做“失其本心”(《告子上》),把本来的心丧失掉了。所以孟子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失去的心找回来。现在养宠物的很多,经常看到街上有人贴寻猫、寻狗的启事,说找到的话必有重谢之类。但是孟子说,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心不见了,为什么不去找呢?
怎么修养内心呢?孟子的境界很高,他指给我们一条比较好走的路。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要修养内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一方面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话,为什么要继续活着呢?没有欲望的话,怎么去发展各种潜能,追求各种正面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欲望太多的话就成了负担,整天处心积虑,不可能快乐。所以孟子说,要修养内心,减少欲望是第一步。故宫里有个养心殿,皇帝也要养心,可是要从寡欲开始,他怎么能做到呢?所以只是门面而已。
接着要知耻。孟子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的·译都很直接:一个人不能无耻,无耻这种羞耻是真正无耻的。这好像不是孟子的本意,因为完全没有正面的启发。孟子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把没有羞耻当作羞耻,就不会有羞耻了,你就不会做可耻的事情了。这就比较正面,比较积极。
孟子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这么一个人,无名指弯曲着伸不直,既不疼痛,也不妨°做事,但是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要他去很远的秦国或楚国治疗,他也不嫌远。手指不如别人,知道羞耻;心不如别人,却不觉得羞耻,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很多人跑到国外整形美容,到后来父母都不认识了,何必如此呢?
再就是慎言,说话要谨慎。有关说话的问题,一向是四个字,叫祸从口出。可以再加上四个字,病从口入。一张口可以管好的话,人生的问题就去掉一大半了。孟子希望我们谨慎说话,如果在背后批评别人,招来后患怎么办呢?

好,下面我们谈修养的正面方法。
首先,自我反省,从自己开始。孟子一直强调“反求诸己”,他说,做人处事就像比赛射箭一样,端正好姿势,再把箭射出去;如果没有射中,不要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求诸己”,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回过头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加以改善,下次就有更好的机会了。
孟子的自我反省绝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举过一个例子。假定有个人对我非常粗暴蛮横,我绝不跟他吵架,一定先自我反省:第一,我是不是不仁,做了不好的事呢?不是。我是不是没有礼貌,对别人不够客气呢?也不是。最后一个,事不过三啊,我是不是没有尽心竭力,做事情不够尽责呢?反省后肯定自己尽心竭力了,而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一样,这就说明他是个妄人,狂妄之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这是孟子的方式。他先自我反省,反省透彻了,真的是不能怪我,代表你有问题,反击回去就很厉害。孟子很奇怪,动不动就说别人像禽兽一样。说实在的,说一个人像禽兽一样,有时候对禽兽反而是一种侮辱,因为禽兽不会做禽兽不如的事嘛。孟子的自我反省是有原则的,不完全是礼让。很多人说儒家是温良恭俭让,那只是一方面;“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也是儒家,儒家是有正义精神的。
接着,孟子提到“尚志”,读书人要提升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仁和义。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仁和义来自人性的要求,并不是别人叫我做我才做,而是我真诚地希望以适当的方式跟所有人来往,见到父母要孝顺,见到朋友要讲信用,上班要认真工作,这是内心自然的愿望。做到了就是有仁有义,但还是要沿着目标向上走。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一样。舜本来很平凡,家里也很穷困,遭遇更是比我们都凄惨,他到最后都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所以人跟人不要比较表面的荣华富贵,也不要比较出身背景,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看到别人有正面的成就要见贤思齐。
颜渊为什么伟大?在《论语》中看不太清楚,因为颜渊上课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说,我跟颜渊谈了半天,他从来不会违逆我的意思,好像很笨一样,“不违如愚”。但是下课之后看颜渊的作为,他真的是去自己研究,并且加以发挥,所以孔子最后说“回也不愚”,颜渊并不笨啊。
古代的一些伟人,如大禹治水,后稷教百姓稼穑(就是种田),让大家有粮食吃,都很了不起。这两个人的成就可谓光耀千古。但是颜渊呢?才活到40岁,也没机会做官,孔子都觉得很遗憾。颜渊过世,孔子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他惋惜这个人才没有来得及服务社会。但是孟子说:“禹、稷、颜子,异地则皆然。”(《离娄下》)大禹、后稷、颜渊,如果换一个处境做的都是一样的。诸位想想看,颜渊地下有知,一定会感激涕零。孟子真是了不起,居然可以让颜渊这个来不及发挥抱负的人跟大禹、后稷并列。孟子的眼光和历史观是超人一等的,一般人只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孟子可以看透一个人内在的修炼跟外在的可能成就。一个人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说一定非要活到多么高寿,我们要学习的是颜渊那样的志向。
最后,当然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又是了不起的话。

四、修养的成效
开头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修养会带来快乐吗?如果坚持了很久,苦得不得了,看看别人没修养的,一天到晚吃喝玩乐都很开心,心里难免想,早知道这样就不要修养了。
我教书有时候也蛮灰心的。有学生抱怨说,听老师讲儒家之后才知道应该孝顺父母,不听你的课就不用孝顺了。我应该让学生知道,孝顺不是老师教你孝顺才孝顺,而是你自己懂了孟子思想,懂得人性的道理,孝顺的时候快乐就会由内而发。当然,年轻的学生有时候是故意开玩笑讲那些话的。
2008年5月26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两个星期,我到四川绵阳给北川中学的学生做演讲,那场演讲是我这一生最难的挑战。这么大的灾难刚刚发生,面对高中生能说什么呢?我认真地把我所能说的说了,结束的时候看到对面墙上有一行标语,天降大任于中国,我就跟同学们说:“大家知道这句话前面一半是出于《孟子》吗?”他们说知道。我就给他们念这段话,才念了第一句,一千多位学生一起念起来,那场面真令人感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前面苦得不得了,到最后震撼你的心思,坚定你的志节,让你可以得到以前所没有的才干。没有经过锤炼怎么可能成为真金呢?在那种情况之下,大家一起念那样一段文字,都觉得确实古代、现代融合为一了。在这么大的患难里面不但不要气馁,反而更要振作起来。所以你说,修养好不好?修养到最后,感觉到我这一生可以承担更大的使命了。
《孟子》里谈修养的快乐,还是以舜为例。孟子说,舜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就像准备一辈子这么过似的。当他当上了天子,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什么意思呢?乐天知命。舜穷困的时候,觉得我这一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关系。后来当了天子之后,有各种享受,觉得这也没什么特别,因为我的心不在享受上。“若固有之”,好像本来就是如此,人生都在自己手上,这是《孟子》里描写舜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
在这里我想到《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庄子很喜欢拿孔子作为古代人物的一个代表,有时候加以批评,有时加以称赞。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几天没有什么粮食,学生们开始抱怨了。孔子对他们说,君子“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庄子·让王》),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快乐,我的快乐不在于穷困跟通达,而在于道。孟子跟孔子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
孟子还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显达的时候让天下人一起变得完美,这就是读书人的理想。仔细阅读《孟子》中的这些描写,我们会发现,修养是多么关键,由修养而来的快乐又是多么让人赞叹。
孟子甚至还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去向权贵进言,一定要先把他看轻,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为什么?权贵要生活的享受,如果有一天得志,我不要这种享受,我把古人的理想加以实践,为百姓服务,所以何必害怕他呢?这代表人格是平等的。
官职、地位,要看个人的专长跟机会,人格是要自己负责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