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家公司请我演讲,指定的主题是「建立共好团队」。这家公司是由两家公司合并成的,员工之间的磨合期超过三个月了,而效果尚未突显,所以需要有人提供一些新的观念。
准备演讲的那个星期,我正好在为一本翻译的书写序。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为了回答喜欢发问的孙女,就写了三十封信,后来集结成书,赢得广大的回响。现在我只就「人群合作所形成的团体」这方面的题材,稍加发挥这位学者的见解。
伦.麦克法兰教授在《莉莉看世界》(一览文化版)中,告诉小孙女有关「国家」的事。他首先强调世界国早已形成「地球村」的现象。譬如,一个美国人早晨醒来,他的床上有近东的图案,他掀开被子,被子的面料是印度产的棉;他用高卢古国的肥皂洗脸。他向窗外瞥一眼,窗户上的玻璃源自埃及;他发现正在下雨,就穿上中美印第安人发明的橡胶雨鞋,带上东南亚生产的雨伞……。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对象,人群相处的方式,甚至脑中的观念,也都不乏「地球村」的缩影。既然如此,同一个国家里的人,不是更容易团结共处吗?
作者说得好,他提醒人们:「创建国家的策略在于遗忘的艺术,也就是说,忘记那些把我们分开的东西,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让我们统一的事物上。」以我们自身的处境来说,台湾有所谓的四大族群,如果斤斤计较于彼此的差异,经常在选举时诉诸各自族群的情感,甚至在施政时(包括考试任用与晋升机会),也刻意强调彼此的不同,那么这样的国家怎能化解内耗或内斗的困局?
但是,光靠丧失记忆是不够的,另外还须积极建构共同的传统。譬如,在保存传统节庆的习俗与礼仪之外,还可以设计新的生活模式,让人们自然而然愿意认同。譬如,作者认为,这个时代如果有「新信仰」的话,那么英国人一定选择足球。这种以运动做为全民凝聚心力的标竿,似乎日益普遍。英国人遇到足球赛,就失去日常理性,有如信徒维护自己的信仰一般,可以抛头颅、撒热血。我们是否一定要靠某种运动呢?这仍是见仁见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换个角度来说,许多父母支持孩子参加「读经运动」,希望能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重启生机,进而建构「温故而知新」的新传统。这个方法是否有效,或许有待评估,但是至少能使孩子及早学习一套价值观,而不致于受到价值漂白的后现代社会的盲目驱使。
现在,焦点转向一家公司。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任何人群聚集之处,都需要一套相处的原则。依儒家之说:这种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亦即,与任何人来往时,你必须考虑:一,内心感受是否真诚?二,对方期许有无沟通?三,社会规范如何遵守?这三点之中,最容易做到的是最后一项,就是让公司的同仁清楚明白公司的「游戏规则」,包括公司礼仪、业绩考核、升迁管道、退休待遇等。平日上班时,大家则依规矩交往。
规矩是一个大的框架,然后人与人之间日久生情,很快就会需要考虑「真诚」与「期许」这两点,并形成活泼生动的交往模式。公司的生命力在此,同仁的向心力也在此。这两点(尤其是真诚相待)也将塑造一家公司的特殊「文化」,使公司成为同仁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站,成为同仁因应人生重大挑战的有力支柱。能做到这一点,不论是新公司或合并的公司都很容易步上正轨,很快就进入良性循环的周期之中。
全世界有六十亿人,大家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同一个国家的人要团结尚且有些方法可用,何况是同一家公司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理解正确的观念,并且认真去执行。在这一类问题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常有让人惊讶的见解,值得我们多加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