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易经》的学习

(2008-08-04 10:31:09)
标签:

宗教

《易经》

解卦

傅佩荣

宇宙

文化

分类: 易经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贵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价值,以行善为主轴,搭配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境地。个人与群体不可区隔,所以这是成己成人之学。

  《易经》的“象数”可以用于占卦,只要秉持“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这三项原则,再依循正确的程序进行,则占卦结果将使人相信“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并非虚语。意即:即使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也会好像面临父母在指导一样。当然,人都希望趋吉避凶,但是《易经》也提醒我们“天道无吉凶”,因为吉凶在于人的欲望。

  《易经》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充实也更有意义。《易经》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其故在此。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统的理解以及最终的目标。也因此可以说:没有哲学,人生形同盲目;脱离人生,哲学难免空疏。《易经》正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不学《易经》,将是无可弥补的知性缺憾。

  关于《易经》的学习,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不学一定不会;二、学了不一定会;三、学会终身受用。首先,《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若是不曾学习,则这些卦象显得神秘而难解。其次,为什么学了还不一定会呢?因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远有提升的空间。这表示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占卦不同于一般的算命,也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最后,学会《易经》,将可终身受用。此中妙处,其实在学习过程里就已经逐步实现了。

 

傅佩荣“48课时《易经》精品班”

大陆首次开课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备受中外智者推崇。它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凝结着远古先哲们的睿智卓识。它用通古达今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符号体系,指证了宇宙万物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诠释了人生福祸吉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上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解人生命运而趋吉避凶,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认识世界和立身处世的宝典。

 

“絜静精微,易之教也。”(孔子)

“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康有为)

“《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德/黑格尔)

“谈到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易经》,在科学面前,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瑞士/荣格)

 

傅佩荣教授:

傅佩荣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是在两岸三地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导师。

傅佩荣教授集其三十年精研中西哲学之功力,融会儒道易,以哲学的高度,全新的视野,通俗的解说,带您走进《易经》的玄妙世界,领悟中国古老智慧之大成。同时他结合多年来为台湾政商两界重要人物占卦解卦的实践(曾准确预示了许多重大事件),指导您掌握占卦解卦的基本方法。傅佩荣教授全程48小时的授课,将帮助您读易、懂易、会卦、善卜,使您的人生更从容自信。

 

课程特色:

  • 站在哲学的高度,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深刻哲理。
  • 结合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揭示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奇妙的对应性和平行性,在因果律之外探求万物未来变化的趋向。
  • 从六十四卦的本意出发,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全面解读《易经》的思想和理论,让任何初学者都能理解《易经》高深的智慧。
  • 摒弃江湖术士牵强附会的解说,溯本清源,让学员正确理解《易经》的哲学含义和运用价值。
  • 亲授占卦解卦之法,帮助学员掌握预知未来及变化的法门,随时对生活、事业及亲朋的重大问题判知吉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