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韩国学生

(2008-04-02 11:42:47)
标签:

宗教

信仰

人性

儒家

孟子

韩国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那年九月初,我应邀前往韩国开会,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单纯的事。过去十年以来,我很少参加学术会议,更不用说出国开会了。邀请函在六月就寄来了。主题是“世界生活文化研讨会”,吸引我去的理由,除了韩剧中表现的儒家理念之外,还有两点:一是我是台湾唯一的受邀学者;二是信上说明有一位韩国学者大力推荐在下。

我抵达会场时,一位年轻的韩国学者出来迎接。我第一句话就说:“他们告诉我,有一位教授朋友大力推荐我,原来是你啊!”他一听这话,脸上有些惊讶的样子,马上立正站好,然后恭敬地说:“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我从来不敢自称是您的朋友。”我请他不必客气,一谈之下,才知道他是十七年前在台大哲学系念硕士班的学生,毕业之后赴美攻读博士,学成之后返回韩国教书,目前在首尔的外国语大学担任教授兼所长。

接着,他满脸认真地说:“我还记得老师上课时,一直在解释什么是‘人性向善论’。”我一听这话,真是觉得感触良深。没错,我到现在依然在到处解释什么是人性向善论。我的解释当然要比以前更为充分也更为圆满,但是又有多少人(即使是听课的学生)愿意接受并且予以实践呢?

回想在台大教书二十余年,外籍学生以韩国来的最多,他们大都专心求学,礼貌周到,谨守学生的本分。我还记得有一位韩国学生在毕业离台前,特地向我辞行,并且说:“我根据老师所说的人性向善论,重新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发现没有一句话讲不通。反之,如果根据人性本善论,则有很多语句是矛盾的。」我特别珍惜学生的这种心得。“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完全相信老师说的,还不如没有老师算了。念书一定要回归于经典,亲自检证老师所作的诠释是否正确。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即使崇拜老师,也不能一字不改地照单全收。譬如,我最佩服的老师是方东美先生,他是使我对中国哲学产生无比信心的恩师。他是老一辈的学者,学术功力之深厚自不待言,但是有时随口说出的话未必都有明确的论证。譬如,他谈到儒家时,喜欢强调孔子、孟子认为:人性是纯善的、本善的、至善的。但是,他从来不曾为“善”下过清楚的定义。因为,无论就“善”是指动机(有心为善)或指结果(做到善行),都不易说得通什么是人性本善。

如果人在真实生活中确实有可能行恶,那么人性是否本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本善的人性却会行恶?或者直接思索:人性与善恶有何关系?人为何要行善避恶?进一步还须再问:孔子与孟子是如何理解人性的?如果没有清楚回答上述问题,就肯定人性是纯善或至善的,那么我们只能把这种说法当成“信仰”来看待,就好像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以及佛教徒相信“缘起性空”一样,都属于信仰领域,如此就可以省去讨论的时间与力气了。

但是,儒家不是宗教,而是哲学。方东美先生也不是宗教家,而是哲学家。也正因为如此,方先生用心规划了一套人性提升的蓝图,希望世人由“自然人”的处境向上超升,发挥生命的一切潜能,走向真善美的境地,甚至要向神明看齐,使天国在人间得以实现。这样的构想,背后所肯定的人性应该是“可以走向至善”的。因此,说“人性向善”,不是更能合乎他的原意吗?

我的韩国之行,使我想起一位昔日的学生。当年教他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今天的因缘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吗?我现在的座右铭是“与人无尤”,只要能见个面,谈一谈,都是一种缘,我都会提醒自己“与人相处,不可互相责怪”,如此将使所有的缘都更有可能转化为“善缘”。人生苦短,广结善缘尚且不及,又怎能浪费生命,与人互相怨责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