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哲学.人生 |
许多已经退休的前辈,见面时总是不忘提醒我:“老弟啊!健康最重要。”我感谢他们的好意,但仍不免在心中稍加修正说:“健康是必要的,还算不上重要。”没有健康,人生将从彩色沦为黑白,因此谁能否认健康之不可或缺,但是人生光靠维持健康就够了吗?当然不够。
试举一例说明。当你生病时,自然“觉得”健康最重要;但是在痊愈之后,难免“觉得”赚钱最重要;等赚了钱之后,可能又“觉得”家庭最重要;依此推演,人生好像成了循环游戏,总是以紧要的目标为第一优先,而不易真正认定什么是“重要的”。
事实上,凡是与身体有关的一切,都是“必要的”,亦即“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譬如,人有身体,需要工作赚钱,亦即养家活口。演变下去,则是社会上的身分、角色、地位、成就等。这些都是必要的,都有基本上的需求。不过,基本需求一旦扩大开来,也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使人晕头转向,以致错失了人生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谈到人生,首先要避免的是“二分法”。譬如,健康与不健康,有钱与没钱,好的工作与差的工作等。大多数人都处在中间地带。健康是随着年龄而向下修正的,不必逞强更毋需幻想;有钱与否,除了要看与谁相比之外,更得参照自己的欲望是大是小;至于工作之好坏,又怎能忽略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呢?
麻烦在于:属于身体层次的都是可以量化的,一旦量化,就可以比较,然后衍生各种烦恼与痛苦。譬如,一位歌星演唱三首老歌,花了十分钟;他赚的钱,等于我演讲三小时的所得。有一位歌手公开说,他有一首老歌唱了二万次,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尴尬,但是别人就是喜欢听。相对于此,我应邀去演讲,如果同一个题目讲十次,立即就会有人抗议,说我不知长进。因此,只要是以工作赚钱,所要比较的不应该是赚的钱是多是少,而应该是:你是否喜欢这样的工作?只要能“乐在工作”,这个“乐”字就物超所值,让人深感安慰了。
理由很简单:凡是快乐,都是指当下的心情而言。以学生念书为例,如果念书的快乐在于考试得高分、同学的羡慕与老师的称赞,那么念书本身将沦为“手段”或“工具”。一旦目的消失,手段也将作废。于是,许多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就不再念书了,损失的是他自己。反之,如果学生念书时,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进而以学习及理解为乐,那么他的快乐“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毕竟考试只是一两天的事,而念书却是三、四年的事。正如赚钱只是结果的一时片刻,而工作却是日常天天要面对的事。因此,谁能乐在工作,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届奥斯卡颁奖之后,李安导演成为话题焦点。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失业六年,窝居在家,成为家庭主夫。即使后来拍了几部电影,也获得不少奖项,但是他的快乐主要仍在于“拍电影”这个工作上。他现在功成名就了,取得电影行业的一切“必要”条件。但是如果请教他:人生是否还有“重要”之事?他也许会把目光转移到他在得奖后所说的“文化”因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