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处方·有工作可以做

(2008-01-11 12:3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哲学.人生
 
     我去看电影《战地琴人》,内容描述二次大战时一位波兰籍的犹太音乐家的遭遇。欧洲地区犹太人的命运很悲惨,二次大战期间被德军杀害了六百万人。从电影院出来时,我想起另一位犹太人,他是心理学家,名为维克多·弗兰克(V. Frankl)。

弗兰克算是侥幸的,他是关入集中营而在盟军解放时,极少数存活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亲戚朋友全都成了冤魂。他认真询问自己:为什么在举目无亲,受尽苦难屈辱之后,还要活下去?他的心得归结为一派心理学,以“意义”为其核心,肯定:只要人生有意义,就值得我们活下去。

但是,怎么样的人生可以算是有意义的呢?答案有三: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在此,先说明“意义”是什么。意义是指可以让人“理解”的部分。譬如,我每天这样过日子,很快就觉得重复而乏味了,那么,我的这种生活模式可以被“理解”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就有意义了。以下我们先就第一点来说。

有一天我搭乘地铁,上车之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坐在我前方的是两位女士,年近四十,她们显然彼此认识,一路都在聊天。右边的女士说了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她说:“我先生最近变成流氓了。”

我看她一眼,心想她先生应该是个中年人,怎么会变成流氓,走上邪路呢?左边的女士紧接着问:“不会吧,你先生年纪也不小了,怎么会变成流氓呢?”这等于是替我发问了,所以我竖起耳朵,想听清楚右边的小姐怎么回答。她不慌不忙地说:“我先生现在‘留’在家里帮‘忙’。”原来如此,她把“留”与“忙”这前后两个字,组成“留忙”,然后故意用谐音说成“流氓”,让别人大吃一惊,也达到了自我解嘲的效果。

这是一件“中年失业”的个案。真正遇上了中年失业,恐怕很少有人能像这位女士那么豁达,以如此幽默的口吻来描述。失业的日子不好过,我们有工作时,怎能不珍惜呢?

有一所养老院,曾经公布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让我们对于“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院方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中,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必做,纯粹只是休息养老。长期下来,观察所得的数据显示: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要负责照顾花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以上。由此可知,一个人有工作可以做,哪怕只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许多人在退休之后,主动到医院或慈善机构担任“志工”或“义工”,这时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薪资待遇,也不是社会地位,而只是单纯的“有工作可以负责”,因为这样将使生活变得踏实。

我有一位朋友,当了三十几年公务员,退休之后一个月就觉得无聊了。原先真的没有料到,每天的上班“居然”是个甜蜜的负担。现在不必上班了,反而开始烦恼。他心生一计,就吩咐太太说:“以后你每天买菜之前,请先写一份菜单,由我来批‘可’之后,你才去买。”原来他上班所做的事,主要就是批公文,现在没有公文可批,只好试图批菜单了。

看到以上的说法,足以肯定工作是必要的。找到任何一份工作,都表示自己是有用的,可以发挥能力(心力或体力,知识或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并且取得应有的报酬(包括薪资与身分地位)。然而,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是“乐在工作”的呢?工作的压力难道不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吗?“做一行怨一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从反面来想,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时,不要说没有待遇来维持生活,连自己为什么还要活下去都没有把握了。工作使人获得定位,在人群网络中成为互相支持的一个点。只要想到“如果没有我这一份工作,社会将会变得不一样”,心里就会踏实了。

 

 

人生处方·有工作可以做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25.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