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透视·对良知的信心

(2007-12-19 09:19:36)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其他文章

整理最近的剪报时,注意到一则让人欣慰的新闻。事情并不稀奇,就是有一位“竹北人”,年轻时家境贫穷,必须半工半读,以致搭乘火车时,曾经逃票六百次。事隔二十年,他对这件事依然耿耿于怀,于是汇寄三万台币给铁路局,希望藉此弥补过去的亏欠,让自己的良心恢复平静。

像这位竹北人一样,曾经搭车逃票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为什么没有人像他一般想要谋求良心的平静?此中原因十分复杂,大致归纳可得三点。

首先,人们十分健忘,光是为了应付每天的生活所需,就已经耗尽了心力,又怎么记得过去的小事呢?人的大脑有筛选作用,会刻意忘记不愉快的经验。何况,搭车逃票,受损的是公家收益,并非特定的个人,我又何必在乎呢?正如现在学生考试作弊,并不觉得自己不对,但是一旦被监考人员查获就懊恼不已。他所懊恼的不是作弊,而是作弊“被抓到”。就像有人开车违规被罚,心中想到的不是自己犯错,而是自己倒霉。换言之,行为的对与错,不在于行为者自身,而在于外在的制约力是否生效。这种观念如果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将会逐渐走向失序,然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也将日趋薄弱。

其次,人们不够真诚,即使记得过去的错误,也不愿意面对。一般而言,真诚是对当前状况的觉悟。譬如,学生搭车时,自己坐着却让老人家站着,如果一阵刹车使老人家摔跤,那么通常学生会起身让座。因为,眼前的景象催使学生面对自己的良心,使他觉得不好意思。千万不要小看“不好意思”这四个字,孔子所说的“安不安”,孟子所说的“忍不忍”,换成白话来说,就是“会不会不好意思”。这正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羞耻感”。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抵达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就会自觉惭愧。

然而,试问今日社会是笑贫还是笑娼?在此,“贫”是指贫穷,而“娼”则须作广义的解释,包括所有“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其实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状况,也不是台湾所独有的现象。推究原因,则是人们不够真诚,因而以为钱财可以决定快乐。当然,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快乐,“必须”有生活条件的保障;但是光是有钱可以活下去,却未必可以快乐。那么,快乐还需要什么?良心平静是不可或缺的。良心若要平静,非有真诚不可。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瞻望未来。往者已矣,不论是非功过,都是既成的事实,不可能有任何改变。于是,我所能做的,是以服务社会来弥补过去的错误行为。这种心态值得肯定,因为它除了后悔之外,还有感恩的成分,感激自己过去没有被抓到的恩。同时,在更深的层面,它是谦卑的。犯过错的人,才会体认自己的卑微,也才能在行善时避免趾高气扬。今天台湾的有钱人很多,但是有钱而行善的人显然较少,有钱行善而又谦卑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不可分割的。谁在年少时不曾受过别人的恩情?谁在年少时不曾有意或无意伤害过别人,或者损害过公物?认清自己的过去,才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才能以正确态度在未来对社会有所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不健忘,将可避免重蹈覆辙,减少失败的机率。如果能真诚,就会重视良心的呼声,使现在的每一天都有自我改善的空间。等到年龄稍长,步入中年,在社会上站稳脚步时,就须思考如何服务大众了。一位退休的朋友说:“以前总觉得钱不够,现在才发现钱用不完。”他的意思是:在他有生之年,无法花完他所赚的钱。我劝他捐一些给慈善机构,他却面露难色而不置可否。由此可见,能够想起从前逃票而付钱补偿的人,确实值得我们赞赏。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不是他所付出的三万元,而是他所示范的可贵的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