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说老子·曲则全

(2007-10-22 14:31:21)
分类: 道家

文章选自《傅佩荣细说老子》   傅佩荣\著

 

细说老子·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

译文:

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持守着「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

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为对,所以真相彰显;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弯曲才可保全」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是真的能让人得到保全,善度一生。

领悟相反相成的道理

曲则全,枉则直」,意即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这是一种辩证法,如果已经「全」了的话,就无法再全了,所以要随时保持曲的姿态,才得以保全。同样,要发展必先委屈。就像《易经》乾卦初九所说的「潜龙勿用」,龙没有先沉潜,飞起来之后没有招数是不行的。

洼则盈,敝则新」,意即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洼则盈」是指有低洼才可以充满。例如下雨的时候,雨水一定是先填满低洼的地方,高的地方突出地表,当然是存不了水。「敝则新」是指旧的才能更新。譬如我们现在有一笔钱,要去整修房子,当然是先改旧房子,房子是旧的,把它的外表更新之后,就变得像新的一样;而已经是新的房子,即使发现了好的建材或者装潢设计,也不会用在上面,这就是相反才能够相成的道理。

少则得,多则惑」,意即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为何会如此呢?譬如去欧洲参观美术馆,假设一个下午只有三小时可以参观,而美术馆里面有六十幅世界名画,那么每一幅画平均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可以欣赏。三分钟看一幅名画,好比走马观花,看完之后只会头昏脑胀,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就是「多则惑」。相反,假设三小时只有一幅画可以看,当然可以慢慢欣赏,三小时之后看懂了,这幅画就会终身不忘,此谓「少则得」。再譬如读书,《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内容博大精深,好好读就能体悟;若是贪多乱读,难免会迷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句话涵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范围,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正反互动。但由「多则惑」来看,应该是以人类社会为主,因为只有人才会迷惑。譬如刮风时,大树弯曲才可以保全;有些大树枝干太硬,风吹它不让,最后步上折断一途。「洼则盈」的现象自然界常看得到,譬如下雨时,地上的凹洞将可满溢;运用到人类社会的时候例证更多。「少则得」可以当成因为少,所以还有成长的空间,也可以解释成因为少,所以可以完全吸收消化。我常常说:读书在精不在多。「多则惑」,是因为无法理出头绪,「则」字有辩证法上的正反互动之意。「多则惑」,则变成正反互动了,有正就有反,也有经验界的正反对待或相反相成之意。如「物极必反」,一样东西推到了极点就会走到它的另一面,就好像钟摆理论,钟摆荡到这一端,就要往另一端去了。

跳脱人我对立的框限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即因此,圣人持守着「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一」是指整体,也就是指「道」作为一个整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意即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为对,所以真相彰显;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很多大国的政治领袖仗恃自己的国力,夸耀自己,以自己为对,局限于自己所见,凡是超出这个范围的一律认为没有用。在这里老子则采用了相反的手法,来说明生存的道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即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譬如我从来没有打过网球,当然永远都不会输;我的围棋没输过,因为我根本不下围棋。

真正的保全之道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即古人所说的「弯曲才可保全」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是真的能让人得到保全,善度一生。「归之」是指能够善度一生,让自己回到生命的最后归宿。

如果从整体来看,很多事根本没有问题。本来会在乎多一点、少一点,或是旧的、新的、曲的、枉的,但有整体观的话,就会保持平衡,因为到最后一定是平衡的。譬如我们常常觉得这一生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临死时一切都平衡了,感觉归于平静。苏格拉底临终的遗言是:「不要忘记替我献一只鸡给医神。」这是当时希腊的习惯,人生病时往往会去求神拜佛,等病痊愈之后,就要送一只鸡给医神还愿。而苏格拉底认为活着等于生病,死亡等于痊愈,好不容易得病死亡(痊愈)了,当然要送鸡给医神。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留给学生们的遗言也很独特:「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意即我的心一片光明,还有什么话好讲呢

如果能真实地面对自己,会发现这一生能够侥幸平安过日子,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灾难,能与别人好好相处,一辈子到最后没有被人批评,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老子说「抱一为天下式」,就等于人生面临的一切相对,有「一」的话都可以化解。事实上前面六句,「曲、枉、洼、敝、少、多」,是让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走偏道,过犹不及,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人生的挑战也就在这里。如果能掌握「一」(整体)的话,什么困难都没有,会安于那个情况,得到平衡的机会。政治领袖们如果懂得「曲则全,枉则直」的话,才是真英雄。

综上所述,圣人所抱的「一」,是指统一的整体,由整体来看,这一切变化都是相对的,因此不必执著,更无所排斥。「一」是对「道」的一种描述,「抱一」在第十章出现过。除了「不自见,故明」之外,还有「知常曰明」(第十六章)、「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见小曰明」(第五十二章),以各种方式肯定「明」,是要提醒我们觉悟智慧的重要。

本章用了很多有趣的对比,尤其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句,孔子在《论语'子罕》说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是跟老子差不多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