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其他文章 |
标签: | ||||
|
一:求学的经历
15岁立志求学
他收的束修并不是指的学费(干腊肉),东汉郑玄说,束修仅仅指的是15岁。而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只要过了15岁的学生,他没有不教育的。
孔子不收束修,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助丧,就是帮助别人办丧事。《论语》里曾说“老师在帮人做丧事的时候,重来没有吃饱过。”
二:做官的经历
51岁知天命之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做官做过县长,他治理的县是模范县;因而升官至小司空,这是管建设部门的;继而升官至大司寇,这是管治安的官员,在他的治理下,鲁国大治,“路不拾遗,男女分途”;最终官升至代理总理。齐国惧怕鲁国的强大,遂赠送80名美女,120匹骏马给当时的鲁定公。鲁定公耽于此,在祭祀的时候,开始疏远孔子,由于孔子没有收到祭肉,他在55岁这年,辞职不干了。在孔子做官的这5年里,他使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变得蒸蒸日上。
三:从政的条件
孔子时代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五经六艺《易》、《书》、《诗》、《礼》、《春秋》和礼、乐、射、御、书、数。
颜渊好学,但短命。好学和短命的关系是,完全无关。
颜渊是孔子公开,毫无保留的称赞的,德行最好的学生。
季氏曾经问孔子,子路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他很果决。
有人问子贡能否做官,孔子评价子贡,通达。
孔子评价冉求多才多艺,但是没有原则。
因为冉有为季氏增加税收,所以他不是我们的同道,孔子对学生说,可以鸣鼓而攻之。
做官的条件:一个是忠,一个是清。
四:与上级来往的原则
1 以礼作为规范 不论官大小以礼作为规范
2以道事君 大臣的“大”,指的是风范
50岁而知天命,“天命”有两个意思,天命和使命。
富贵对读书人来说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五:孔子眼中的政治家的形象
1 他推崇郑国的子产,认为他做到了“君子之道”。“君子”两层意思,第一是君之子,第二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后来一般指第二搁意思。
孔子认为优秀的政治家要做到:1 行己也恭,2 事上也敬 3 养民也惠
孔子并没有反商情节。
六:孔子认为执政的逻辑顺序是:数之,富之,教之。
就是说首先要使人口众多,人口多了以后考虑的就是人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就要考虑教育的问题。
儒家不是宗教使哲学。
七:政治领袖的礼仪操守
孔子说要先正己才能正人。“正己而后正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鲁哀公一句话让国家安定“为君难,为臣也不易”
八: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认为仁政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以道德为最高号召,其基础在于人心向善。
提问:
问:一句话评价,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孟子曾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超过孔子的。
问:大家推崇孔子,但是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哲学。
答:有些具体的东西西方哲学比儒家思想强。但是谈人性问题的,没有超过儒家的。
问:怎么评价于丹。
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学术是有争论的,我对她持肯定态度。
问:孔子有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答:一般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述当时的现象,另外一种是坚定的主张。这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女子16岁出嫁,没有收到教育,经济不独立。小人指的是男人,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女子没有受到教育,小人无远大志向,所以得此结论。如果是今天就会说女人中的小人和男人中的小人难养也。
问:用孔子思想谈谈海峡两岸关系问题
答:孔子认为管仲是贤人,因为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用外交手段避免了战争。孔子是反对战争的。
问:您说为官的三种品质是知识能力和德行,但是为什么大多数执政的人的德行只是一般,或者是无德的人在执政呢?
答:德行在许多人的内心收到敬仰的,不能因为标准太高,不能实现,就去否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