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意即车轮上的三十根木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中,有了轴心空虚之处,才有车的作用。古代车轮由三十根木条辐辏于轴心所构成,所谓「辐辏」,即有一个中心点向外分散出去。三十根木条在轴心聚集,轴心必须是空的,才能让三十根木条穿过,再接连车轮两边的横轴,如此车子的用处才能表现。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即揉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陶土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一个花瓶、装米的米缸,没有挖空就不能用,也就没有花瓶、米缸的用处。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即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室内空虚之处,才有房屋的作用。这是古义,意思就是盖房屋的时候,如果里面是实的,就不能住人,而且还要挖一个洞作为窗户。这就好像古时候有一种官叫「司空」,负责掌管建设的事,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建设部长。为什么叫司空呢?因为他专门负责挖空的工作,像山上的陡壁,必须把它挖空才能给人住。
以上三句话,分别是三个比喻:车、器、室,都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关的例子。人活在世上,从人的作为来看,有和无必须配合。「有」是指有一物,可以增加生活上的便利,但这种便利若要真正发挥用处,则必须靠「无」,而「无」是指空虚。有和无互相配合,物的功用才可彰显。老子借此提醒我们,不要重「有」轻「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即所以,「有」带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经验世界或现象世界,「有」和「无」是相对的,两者配合才可产生利用之效。以人而言,创造发明是可能的,在「有」的基础上,不只限于既定的模式。人类文化的创作皆来自可能性,有和无互相配合,发挥创意与想象,由此推展文化的进步,所有的创作都是使可能性变成实现。
譬如音乐家作曲,本来没有这首曲子,一旦有了某种感触,就用声调、旋律作出一首优美的乐曲。所谓的绘画也是一样,本来没有这些画,画家将它创作出来。中国画重在写意,竹林、梅花、雪景,经画家一点染就变成一幅绝妙的画作。而这些画有一个欣赏的主体,就是人,人从画里品味美感,它的价值就因此而展现出来。如果没有人来品味,画挂在墙上,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所以,人的世界才会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无」,人生哪有创造的可能?人的智慧就在这里,而老子用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从无生有,跟着他的思想一步步走下去,就会因老子的启发,使我们的思想延伸得更远,可以看得更透彻。这也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潜能。有时候我们因某些机缘使得愿望实现,也是一种从无生有。
「车、器、室」三者都是人类发明之物,可见老子不是完全停留在自然的层面,也提及人类文化的产品,这里就是例证。不过老子的重点,不只是在文化进展,而更在个人生命的安顿。用意在不执著于「有」,还要设法「无」——把「有」化解掉。如果只想到“有”,就沦于只会计算,变成量的累积,只看到具体实在的东西。
西方人就有这种习惯,西方的油画和中国山水画挂在一起,他们会认为中国画浪费纸张,一大堆留白。实际上中国画有它不一样的意境,就是靠着「非有」,显出「有」,当中有很多延伸的空间,所以欣赏中国画,比较容易有回味的余地。西方画重写实,一滴眼泪、一个极小的细节,都区别得很清楚;而看一幅中国画,我们感觉到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上就是一座山,上面覆盖白雪,河流很小,一叶扁舟,一个老头戴个草笠,根本看不清脸,拿一根钓鱼竿,但其中就有很多回味的空间。
內容簡介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詳細內容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