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人生 |
自由的前提必须先建立正确价值观
--不为与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人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会相信吗?可以举重而不能举轻,可以见小而不能见大,当然是托辞借口,不愿意去做罢了。
人生有许多事情,有的是我们不愿做,有的是我们做不到。孟子举了上面的例子之后,接着又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八字真言,表现了儒家对于人的行善能力之充分信心。
不论结果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至少以王者之位来推行仁政,是能力范围做得到的事,而君临天下牵涉到其他条件的配合,不是凭着一厢情愿可以完成的。如果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目标,那么谁来领导又有什么差别呢?古代的梁惠王不懂这个道理,或者即使懂了,也因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缘故,而无法躬行实践。当前政治上的领袖人物也应该多想想这个问题。
就一般人来说,今天民主时代重视人权,我们的自由选择及行动的能力大幅扩张,“不能”的事情越来越少,“不为”的事情则相对增加。我们应该如何考虑本末轻重呢?孟子以“为长者折枝”为例,说明行善是既容易又随时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可以由身边的父母与亲人朋友开始,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行这个理想。由近及远,慢慢推广到社会上需要关怀的人。能力如果不化为行动,不就等于没有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