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何谓“中庸”(25)

(2006-12-31 09:18:08)
分类: 儒家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已经出现,意思十分模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我们只能猜测:中庸是至高的品德,但是老百姓长久以来都缺少它了。一般接受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既无过与不及,又合乎平常的道理;既能折中调和,又能常存不改。但是,何以说它是至高品德,又是难得做到的呢?

我们不妨求助于后来的《中庸》一书。《中庸》一书所谈的是人之道。人之道必须合于天之道,具体表现是诚之者,亦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人之道必须由人之性延伸而来,问题在于这个延伸有两层意义:第一,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人道是率性,因而也是要求行善的。第二,这个延伸不会自然完成,却需个人力行实践。换言之,人之道正是择善固执。这是中庸的原义吗?

《中庸》在此仍是有迹可循。一方面中庸是极其困难的,譬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即使一个人无所不能,可以一统天下,号令万民,身先士卒,死而无悔,但是中庸不可能也。君子若是依乎中庸,那么一生默默无闻而不后悔的,可以算是圣人了。原因何在?在于人之道的要求是持续一生的,择善已经极为不易,更难的却是固执一生。

       

中庸原为用中,需要有判断及选择的智慧。中庸已经独立为一种道德理想,但是在面对它时,最常用到的动词仍然是,这是否暗示其原义?如: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以及: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最后这句话简直就是择善固执的描写了。

那么,何以中庸是至德,又难以做到呢?第一,择善固执是向善人性之唯一选择,这种人之道需要三达德(智、仁、勇)的配合,一般百姓条件不足,始终难以企及。第二,难以做到的进一步原因在于永无止境的要求,至死方休。真要做到,即臻于圣人之境。

     结论是:中庸原为用中;为了用中,需要有判断及选择的智慧,又要有内心真挚的情感,同时面临困难时可以坚持下去。人之即是向善的本性,人要中,则需择善的知与行配合。具体说来,中庸就是择善固执。何止一般百姓长久以来不易做到,连许多知识分子也会发现这是极为艰巨的挑战。至于孔子以前是否即有中庸理想,则是另一问题。至少这比用不偏不倚去解释,要更为明确,也更为合乎儒家人性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