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已经出现,意思十分模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我们只能猜测:中庸是至高的品德,但是老百姓长久以来都缺少它了。一般接受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既无过与不及,又合乎平常的道理;既能折中调和,又能常存不改。但是,何以说它是至高品德,又是难得做到的呢?
我们不妨求助于后来的《中庸》一书。《中庸》一书所谈的是“人之道”。人之道必须合于天之道,具体表现是“诚之者”,亦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人之道必须由人之性延伸而来,问题在于这个“延伸”有两层意义:第一,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人道是“率性”,因而也是要求行善的。第二,这个延伸不会自然完成,却需个人力行实践。换言之,人之道正是“择善固执”。这是“中庸”的原义吗?
《中庸》在此仍是有迹可循。一方面“中庸”是极其困难的,譬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即使一个人无所不能,可以一统天下,号令万民,身先士卒,死而无悔,但是“中庸不可能也”。君子若是“依乎中庸”,那么一生默默无闻而不后悔的,可以算是圣人了。原因何在?在于“人之道”的要求是持续一生的,“择善”已经极为不易,更难的却是“固执”一生。
中庸原为“用中”,需要有判断及选择的智慧。“中庸”已经独立为一种道德理想,但是在面对它时,最常用到的动词仍然是“择”,这是否暗示其原义?如:“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以及:“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最后这句话简直就是“择善固执”的描写了。
那么,何以“中庸”是至德,又难以做到呢?第一,“择善固执”是向善人性之唯一选择,这种“人之道”需要三达德(智、仁、勇)的配合,一般百姓条件不足,始终难以企及。第二,难以做到的进一步原因在于“永无止境的要求”,至死方休。真要做到,即臻于圣人之境。